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0986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06UG003 課程名稱 地震防災概論
英文名稱 Introduction to Earthquake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全/半年 必/選修 通識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通識
領域類別 97-105入學:科學與生命 ;106-108入學:科學與生命
課程簡介 本課程將介紹(1)板塊構造學說 (2)簡單敘述地震學 (3) 地震災害及減災方法
課程目標 對應基本素養
1. 本課程領域強調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互動與統整,藉由科學本質與人文思考的深刻體驗、生命現象與發展的關切、及自然資源利用與環境倫理的價值澄清,使學生具有科學邏輯與人文關懷的通識素養。 學士:
 1 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
 2 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
 3 批判反思與人文涵養
 4 美感體驗與品味生活
 5 科學思辨與資訊素養
 6 主動探究與終身學習
 7 創新領導與問題解決
 8 社會關懷與公民實踐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陳光榮
教學進度與主題
教學目標
本課程領域強調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互動與統整,藉由科學本質與人文思考的深刻體驗、生命現象與發展的關切、及自然資源利用與環境倫理的價值澄清,使學生具有科學邏輯與人文關懷的通識素養。具體目標如下:
1.增進學生的科學知識,與提昇學生的科學素養。
2.聯結科學與生命的關係,思考科學與人文的互動。
3.讓研修者能了解地震發生的原因、地震波的特性、地震災害的影響,及如何減低地震所造成的災害。增進學生的科學知識,與提昇學生的科學素養,聯結科學與生命的關係。透過豐富的內容與資料,除了增進研修者個人對地震災害之瞭解與熟稔各項防範要領外,進而能推廣至家庭、社區、學校,達到全民防災的地步。本課程強調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互動與統整,藉由科學本質與人文思考的深刻體驗、生命現象與發展的關切、及自然資源利用與環境倫理的價值澄清,使學生具有科學邏輯與人文關懷的通識素養。具體目標如下:
(I)增進學生的科學知識,與提昇學生的科學素養
(II)聯結科學與生命的關係,思考科學與人文的互動。
1.地震的起源--板塊構造學說、造山運動與地震
2.地震的傳播--地震動強度與地震規模、地震波動的傳播、台灣地震活動
3.地震災害--地震災害的種類、地質構造效應、台灣歷史災害地震
4.防災與減災--建築物震害與因應對策、橋樑震害與因應對策、坡地及大地震害與因應對策、維生管線水利及工業設施震害與因應對策、地震災害損失評估系統、Haz-Taiwan防災資料庫規劃與建置、集集地震緊急應變與復原決策支援系統
5.地震災害的預防與地震預測

每週教學進度:

第1週: 板塊構造學說
第2週: 造山運動與地震
第3週: 地震動強度與地震規模
第4週: 地震波動的傳播
第5週: 台灣地震活動
第6週: 地震災害的種類
第7週: 地質構造效應
第8週: 台灣歷史災害地震
第9週: 建築物震害與因應對策
第10週: 橋樑震害與因應對策
第11週: 坡地及大地震害與因應對策
第12週: 維生管線水利及工業設施震害與因應對策
第13週: 地震災害損失評估系統
第14週: Haz-Taiwan防災資料庫規劃與建置
第15週: 集集地震緊急應變與復原決策支援系統
第16週: 貴賓演講(呂佩玲、中央氣象局副主任)
第17週: 地震災害的預防與地震預測
第18週: 期末考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利用網站提供講義、投影片、錄影帶及地體構造模型等,讓修課者獲得充分的知識、深刻的認知。
其他 每週舉行簡短測驗以考評學習成效,適時調整進度與內容。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期中考 20 % 每週舉行簡短測驗以考評學習成效,適時調整進度與內容。
期末考 40 %  
課堂討論參與 20 % 上課發言(5%)、分組討論發言(15%)
出席 20 %  
參考書目 1. 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 1978, Bath
2. 地震學, 1978, 徐明同, 黎明書局
3. 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規畫報告, 1997, 國科會報告
4. 地震百問, 中央氣象局。
5. 地震與地震學, 蔡義本, 正中書局。
6. 天然災害防護手冊─中央氣象局。
7. 台灣的地震─師大地科系。
8. 地震大解剖─牛頓雜誌社。
9. 大地震─晨星出版社。
10. 台灣地震與工程安全問題─中研院成立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
11. 防震100─新聯陽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