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2974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AHM0002 課程名稱 中國繪畫史研究導論
英文名稱 Methodolog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 小時
開課系級 藝史所(碩)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之主旨在介紹繪畫史研究的基本特性。希望透過重要繪畫史或是藝術史論著之閱讀,對藝術史做為一門學科所有具有的不同於其他的人文學科的特點有所闡發,同時針對中國繪畫史的特性作簡要的介紹與討論,並訓練學生能閱讀及判別研究論文之良窳。同時透過練習,能適切的運用工具書、參考書、電子資料等,以了解藝術史研究(尤其是中國繪畫史)、專業領域中可資運用的資源與將來可從事研究之方向。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訓練研究生可從事繪畫史與基本的藝術史的研究,並可善用資料庫與網路資源來做研究。 碩士:
 1-1 知識/認知:具備作品分析與文獻資料蒐集的能力
 1-2 知識/認知:具備藝術史專題研究的能力。
 2-1 職能導向:具備藝術鑑賞的基礎能力。
2. 在課堂上做口頭報告時,能製作相關的課堂報告大綱,能條理清楚的敘述其報告的內容。 碩士:
 2-2 職能導向: 具備應用藝術史專門知?從事相關實務工作(講解、教導、傳播、寫作、編輯等等)的能力。
3. 對於課堂上所討論的議題與前人研究,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批判,鼓勵學生從不同的面向思考,且能分析事理,最終具有反省改正的能力。 碩士:
 3-2 個人特質: 具備獨立思考與批判反省的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蔡家丘
教學進度與主題
 本課程之主旨在介紹繪畫史研究的基本特性。希望透過重要繪畫史或是藝術史論著之閱讀,對藝術史做為一門學科所有具有的不同於其他的人文學科的特點有所闡發,同時針對中國繪畫史的特性作簡要的介紹與討論,並訓練學生能閱讀及判別研究論文之良窳。同時透過練習,能適切的運用工具書、參考書、電子資料等,以了解藝術史研究(尤其是中國繪畫史)、專業領域中可資運用的資源與將來可從事研究之方向。
1.課程介紹
2.藝術史作為一門學科
3.傳統中國書畫鑑賞論述
4.中國繪畫史的現代書寫
5.風格分析一
6.風格分析二
7.圖像學一
8.圖像學二
9.藝術史研究相關資源概況介紹(圖書與文獻)
10.藝術史研究相關資源概況介紹(圖書館與博物館)
11.電腦與網路資源之使用一
12.電腦與網路資源之使用二
13.中國藝術史的研究方法與現況 一
14.中國藝術史的研究方法與現況 二
15.中國藝術史的研究方法與現況 三
16.中國藝術史的研究方法與現況 四
17.書評寫作分析
18.期末課堂報告
1.課堂以討論為主,同學應按預定的時間做完每回預定閱讀的功課,並詳作筆記,同時記下自己的問題與心得,以便上課時討論。
2.期中有作業、期末交一書評報告。


課堂參與及作業 30%
課堂口頭報告 30%
期末書面報告 40%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討論法  
問題解決教學  
合作學習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15 %  
課堂討論參與 30 %  
出席 15 %  
報告 40 %  
參考書目  1.Laurie Schneider Adams, The Methodologies of Art: An Introduction. Boulder, Colorado and Oxford, U.K.: Westview Press, 1996.
2.Guilio Carlo Argan, Maurizio Fagiolo著,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市 : 東大出版: 三民總經銷, 1992)。
3.James Cahill, 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Cambrida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4.James Cahill, Chinese Painting. New York: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1977.
5.Craig Clunas, 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 1368-1644.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6.Craig Clunas, Elegant Debts :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7.Craig Clunas, 〈物質文化──在東西二元論之外〉,《新史學》17.4(2006.12):195-215.
8.Wen Fong, Images of the Mind: selections from the Edward L. Elliott family and John B. Elliott collection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t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J.: Art Museum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9.Ernst Gombrich, Symbolic Images. London: Phaldon Press Ltd., 1972.
10.Max Loehr, The Great Painters of China. New York : Harper & Row, 1980
11.Li Chu-tsing ed., Artists and Patrons: Some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Chinese Painting. Lawrence, Kan.: Kress Foundation Dept. of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Kansas,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in association with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9.
12.Julia Murray, Mirror of Morality: Chinese Narrative Illusration and Confucian Ideology.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13.Erwin Panofsky,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5. (遠流出版社的中文譯本:Erwin Panofsky著,李元春譯,《造型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
14.John Spencer, The Art History Study Guide. U.K.: Thames and Hudson, 1996.
15.石守謙等著,《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台北,雄獅圖書,1986。
16.石守謙,〈探索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新境〉,《當代》45期(1990),頁12-22。
17.石守謙,〈典範的創造與再生:中國書畫藝術發展之軌跡〉,《中國文明的精神》(台北:臺北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1990),頁819-864。
18.石守謙,《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文化,1996。
19.石守謙,〈明清畫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一個個人的回顧與前瞻〉,《美術史論壇》10(2000),頁71-90。
20.李鑄晉,〈民國以來對中國現代美術史的研究〉,收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輯,《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1992),頁147-158。
21.李玉珉,〈中國佛教美術研究之回顧與省思〉,《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一期(1996),頁209-234。
22.李玉珉,〈佛教美術區域研究之回顧與省思〉,《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15期(1997),頁31-54。
23.林伯欣,〈再會臺灣美術史--後90年代的學術場景與研究趨向〉,《典藏今藝術》126(2003.03),頁43-45。
24.林伯欣,〈無限風光在險峰-從全國博碩士論文看歷年台灣美術的研究趨向〉,《台灣美術》59(2005.01),頁4-21。
25.郭繼生,《籠天地於形內-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時報文化,1996。
26.國立台灣大學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1992。
27.陳葆真,〈美術史教育的回顧與前瞻-以台灣大學為例〉,收入台灣大學文學院編《大學人文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1992),頁313-324。
28.鈴木敬著,魏美月譯,《中國繪畫史》,台北市: 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7。
29.薛永年,《江山代有才人出》,台北:東大圖書,1996。
30.薛永年,〈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研究的回顧和展望〉,《文藝研究》2 (2001),頁112-127。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