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516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CHC0103 課程名稱 清代戲曲專題
英文名稱 Topics on Classical Drama of the Ching Dynasty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 小時
開課系級 國文系(碩)碩博合開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清代是中國傳統文學的總結時期,戲曲在清代發展尤其鼎盛。藉由研讀當時的戲曲文本、文獻、表演紀錄等,有助於釐清文化整體之傳承與變新。本課程將紹述清代宮廷與民間的戲曲特色,引領學生討論蘇州派和李漁劇作、花雅之爭、晚清戲劇等不同議題。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研究清代宮廷和民間戲曲劇作家與作品、演員與表演劇目、排場規模與劇場活動,以及地方腔系劇種之源流與特色等多元面向的內涵。 碩士:
 1-1 具備經史學、哲學、文學、語言文字、國文教學等專門知識。
 1-4 具備多元文化跨領域轉化、跨領域知識架構、科際整合的能力。
博士:
 1-1 具備經史學、哲學、文學、語言文字、國文教學等專門知識。
 1-4 具備多元文化跨領域轉化、跨領域知識架構、科際整合的能力。
2. 培養學生蒐集戲曲資料、判讀戲曲文獻的基本能力,進而衍生鑽研戲曲領域的志趣。 碩士:
 2-4 具備檔案管理能力。
 3-2 具備培養靈感、激發創意、形成創見的能力。
博士:
 2-4 具備檔案管理能力。
 3-2 具備培養靈感、激發創意、形成創見的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陳芳
教學進度與主題

單元主題

內容

清代戲曲的討論層面與研究現況

清代戲曲基礎文獻、研究書目及工具書評述

宮廷戲曲

宮廷戲曲的管理機構、組織規模、劇目特色、演員演藝、搬演排場、舞臺形製及劇場活動等專題研討

花、雅之爭:北京、揚州、上海(以劇壇為核心)

崑弋交流、京秦不分、徽漢融合、京劇嬗變(京派與海派)等專題研討

戲曲改良運動

晚清政治劇、時事新戲等專題研討

戲曲美學

如李漁、徐大椿

個別作家與劇作

如蘇州派、蔣士銓、唐英、楊潮觀等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由教授主講清代戲曲發展概況及相關戲劇活動
討論法 由教授引導討論
專題研究 課堂報告、期末小論文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課堂討論參與 30 %  
報告 70 % 1. 30%:擇一相關主題進行口頭報告。 2. 40%:期末小論文一篇。
參考書目

中國戲曲志  中國ISBN中心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

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  古本戲曲叢刊編委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清人雜劇初集、二集  鄭振鐸編  香港龍門書店  1969

雜劇三集  清.鄒式金編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8

《善本戲曲叢刊》  臺北學生書局  1987

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卷\傳奇雜劇卷  北京 中華書局 

清昇平署志略  王芷章  臺北新文豐公司  1936年本影刊

清昇平署存檔事例漫鈔  周明泰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33年本影刊

清代燕都梨園史料  張次溪編纂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8

清代內廷演戲史話  丁汝芹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9

崑劇的表演與傳承  陳芳  臺北  國家出版社  2010

花部與雅部  陳芳  臺北  國家出版社  2007

清代戲曲研究五題  陳芳  臺北里仁出版社  2002

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  陳芳  臺北學海出版社  2000

清初雜劇研究  陳芳  臺北  學海出版社  1991

晚清古典戲劇的歷史意義  陳芳  臺北學生書局  1988

近代傳奇雜劇研究  左鵬軍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京劇史研究  北京市戲曲研究所編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85

中國古代劇場史  廖奔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清代以來的北京劇場  李暢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論說「戲曲劇種」  曾永義  論說戲曲pp. 239-285  臺北 聯經公司 1997

戲曲本質與腔調  曾永義  臺北  國家出版社  2007

清代內廷演戲情況雜談  朱家溍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   19792

清代宮廷戲曲的舞臺美術  龔和德  上海戲劇藝術  19812

清.李玉著,陳古虞等點校:《李玉戲曲集.《千鍾祿》、《清忠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月。

(國家戲曲叢書) 清代戲曲與崑劇  陸萼庭  台北  國家

其他,略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