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525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CHC0182 課程名稱 空間與文學專題研究
英文名稱 Special Topics on Space and Literature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 小時
開課系級 國文系(碩)碩博合開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近年來跨領域、跨學門的研討,為文學研究提供多元的論述視角。本課程以「空間」為考察之核心,借鑑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成果,探索其中的地誌書寫(topography representation)與地方想像(place-based imagination)以及文學地景(landscape)。研讀過程以主題方式推展,包括個人與空間的關係、文本與地方的聯結、地景與個人、集體間的彼此界義,乃至城市書寫的敘事元素與抒情性。透過各種文本(包含方志、筆記、詩詞歌賦、散文等記事文學)之細讀,以精進文本之再現及詮釋能力。藉此突顯文學書寫與地域空間的複雜關係,進而持續探索、省思文學與文化的研究面向。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培養學生妥善運用或轉化理論的思辨能力。 碩士:
 1-1 具備經史學、哲學、文學、語言文字、國文教學等專門知識。
 4-1 具備人文素養。
博士:
 1-1 具備經史學、哲學、文學、語言文字、國文教學等專門知識。
 4-1 具備人文素養。
2. 深化文本之再現及詮釋能力。 碩士:
 2-3 具備應用語文特質,結合傳統文化,發展文創產業的能力。
 3-2 具備培養靈感、激發創意、形成創見的能力。
博士:
 2-3 具備應用語文特質,結合傳統文化,發展文創產業的能力。
 3-2 具備培養靈感、激發創意、形成創見的能力。
3. 培養學生之書寫與口述能力。 碩士:
 1-3 具備理解、分析、評鑑文獻的能力。
 1-4 具備多元文化跨領域轉化、跨領域知識架構、科際整合的能力。
博士:
 1-3 具備理解、分析、評鑑文獻的能力。
 1-4 具備多元文化跨領域轉化、跨領域知識架構、科際整合的能力。
4. 培養學生對所處之生活世界有深刻關懷。蒐集整合資料之要求須符應智慧財產權之相關規定。 碩士:
 4-1 具備人文素養。
 4-4 能理解並尊重智慧財產權。
博士:
 4-1 具備人文素養。
 4-4 能理解並尊重智慧財產權。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范宜如
教學進度與主題

週次

課程內容(暫定)

課程說明(暫定)

1

 

空間:一個意涵豐富的名詞。

 

本學期主軸:文學地景/城市書寫

近年來跨領域、跨學門的研討,為文學研究提供多元的論述視角。本課程以「空間」為考察之核心,借鑑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成果,進而持續探索、省思空間論述與文學、文化的研究面向。

2

 

地方/地方感

Yi FuTuan著,潘桂成譯: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

Allan Pred:〈結構化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收入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1994)。

 

曾旭正〈地點、場所或所在:”place”的中譯及其啟發〉,《 地理學報》,第58期,2010,頁115-132

 

3

 

地方/地方感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定義地方〉(臺北:群學,2006)。

 

4

 

文學地景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等譯:《 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3)

 

5

 

城市漫遊

 

6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等譯:《 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3)

 

7

 

城市意象與文學想像

Kevin Lych著,胡家璇譯:《城市的意象(台北:遠流出版社,2014)

町村敬志、西澤晃彥著,蘇碩斌譯:《都市的社會學》, (台北:群學,2012) ,第二章〈觀看都市的視線:關於驚奇的問題〉

范銘如本土都市──重讀八0年代的台北書寫〉,收入《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2008)

 

8

 

文本閱讀:朱天心《古都》

 

蘇碩斌: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台北:群學出版社,2010)

9

 

文本閱讀: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譯:《空間詩學》,〈家屋從地窖到閣樓茅屋的意義〉,(張老師文化,2003)。

龔卓軍:〈空間原型的閱讀現象學〉,Gaston Bachelard《空間詩學》導讀。

 

10

 

【空間與文學的研究課題】

 

演講(待邀請)

 

11

 

文本閱讀:

帕慕克《純真博物館》、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 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2006),第一章〈導論:地方與性別〉、第三章〈家、地方與認同〉

12

 

文本閱讀: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

顧玉玲《我們》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等譯:《規訓與懲罰》(台北:桂冠,1992),第八章〈全景敞視主義〉。

王志弘:〈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週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1期,20063月,頁149-203

13

 

 

潘朝陽〈空間,地方觀與「大地具現」暨「經典訴說」的宗教性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3期,頁169-188

曹淑娟:〈祁彪佳與寓山──一個主體性空間的建構〉,《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12月,頁373-420

鄭文惠:〈公共園林與人文建構:明代中期虎丘地景的文化書寫〉,《政大中文學報》第11(20096),頁127-162

 

14

 

張岱《陶庵夢憶》

東京夢華錄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2005),單元一〈意象化的城市〉。

胡曉真:〈聲色西湖-「聲音」與杭州文學景味的創造〉,《中國文化》,25/26(2007年秋季號),頁72-92

 

15

 

期末論題討論

 

16

 

期末論題討論

 

17

 

論文發表會

 

18

 

論文發表會

 

備註

本課程分為課堂導讀論題發想研讀筆記三個面向

1.     課堂導讀:

專書與單篇論文將分配導讀人與討論人,導讀人陳述理論與研究特色,並提出三個問題;討論人整合導讀人的問與答或另準備一篇學術論文與之對話(須於週五先mail給老師)

2.論題發想:根據本單元主題,尋找一適合的文本做闡發,可發展為期末小論文。

3.研讀筆記:101112月各繳交一次,根據上課內容,自行研讀其他材料,或和同學於課後討論(可組讀書會)之的想法、問題觀察、省思等等。


慎重說明,以上均為暫定!!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討論法  
專題研究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20 % 課堂反思作業
出席 10 % 著重發言與討論之情狀
報告 30 % 每周課程由同學分別導讀
專題 40 % 期末小型論文發表會之後加以修正成為本學期專題研究成果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僅列出部分)

《文化地理學》,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等譯。臺北:巨流2003

《看不見的城巿》,卡爾維諾著、王志弘譯。臺北:時報文化,1993

《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李孝悌。臺北:一方,2002

《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巿形態》,鄭利華。上海:復旦大學,1995

《清初揚州文化》,梅爾清著、朱修春譯,上海:復旦大學,2004

《杭州聲華──以張鎡家族、姜夔、周密之詞為探討核心》,林佳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

《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李歐梵。香港:牛津大學,2000

《北京:都巿想像與文化記憶》,陳平原等編,北京:北京大學,2005

《北京:城與人》,趙園,北京:北京大學,2002

《巴黎城記》,David Harvey,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0

《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陳江。北京:上海:社會科學,2006

《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胡曉真主編,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1

《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楊念群主編。上海:上海人民,2001

《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潘朝陽。臺北:五南,2005

《空間就是性別》,畢恆達。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

《空間就是權力》,畢恆達。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王志弘編譯。臺北:明文,1994

《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李豐楙、劉苑如主編。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臺北:群學,2010

《行旅.地誌.社會記憶:王士性紀遊書寫探論》,范宜如,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1.09.

《明代城巿與巿民文學》,方志遠,北京中華,2004

《地圖權力學》,渥德(Wood, Denis) 著、王志弘等譯。台北:時報文化,1996

《幻想的地誌學》,谷川渥著、許菁娟譯。臺北:邊城,2005

21世紀批評述介》,[]朱利安沃爾弗雷斯編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第八章〈空間批評:地理、空間、地點和文本性批評〉。

《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黃應貴主編,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

《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王璦玲主編,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