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663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CHU0289 課程名稱 散文選及習作(一)
英文名稱 Selections of Proses & Writing Practice (I)
全/半年 必/選修 必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國文系(學)2年級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乃針對國文系大二(以上)程度學生開設,介紹歷代古典散文特色及主要作家作品的風格及內涵,呈現中國古典散文的藝術特質及寫作方法。使學生藉作品的討論,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古代社會文化的某個側面。並在創作練習的過程中,熟悉文言句式及章法布局,涵養靜觀、深思與表現藝文的能力。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明瞭古典散文的內涵及特色。 學士:
 1-1 具備經史學、哲學、文學、語言文字、國文教學等專門知識。
2. 精研名篇的內涵及作法。 學士:
 1-3 具備理解、分析、評鑑文獻的能力。
 2-1 能針對不同媒體的性質,組織、重述與再現文本。
 2-2 具備講解、教導、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能力。
3. 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學士:
 4-3 具備良善的性情與高尚的品格。
4. 體會古典散文寫作的議題性,涵養對社會、群體的關懷。 學士:
 4-1 具備人文素養。
 4-2 能遵守語言基本規範。
5. 培養創作能力。 學士:
 2-3 具備應用語文特質,結合傳統文化,發展文創產業的能力。
 3-2 具備培養靈感、激發創意、形成創見的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林淑雲
教學進度與主題
 

上學期:古典散文概述

        先哲的教誨:《尚書‧無逸》

        歷史的詮釋:春秋三傳〈泓之戰〉

鎔鑄與創新:《筆說.賣油翁》和《歸田錄.賣油翁》

自我的顯影:陶淵明〈五先生傳〉、王績〈五斗先生傳〉、歐陽修〈六一居士傳〉

                    陸龜蒙〈江湖散人傳〉、〈甫里先生傳〉、林紓〈冷紅生傳〉           

典型在夙昔:賈誼〈弔屈原文〉、《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顏延年〈祭屈原文〉   物以寄興:韓愈〈毛穎傳〉、歐陽修〈養魚記〉、宋濂〈書鬥魚〉

寓言的闡發:韓愈〈馬說〉、劉禹錫〈說驥〉、李翱〈國馬說〉、王令〈馬說〉

傷離與恨情:江淹〈別賦〉、〈恨賦〉

風花與雪月:謝惠連〈雪賦〉、謝莊〈月賦〉

愛情的追尋: 陳淑娟〈寄龍希哲書〉、湯顯祖〈牡丹亭記題詞〉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討論法  
合作學習  
媒體融入教學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15 % 針對分組報告的篇目進行預習(中文書寫能力,理解、分析文獻的能力、統整能力)
期末考 30 % 以紙筆測驗為主,進行本課程綜合性能力檢測(中文書寫能力、理解分析文獻能力、統整能力)
課堂討論參與 5 % 是否能回應教師提問、是否熱烈參與討論活動(遵守語言基本規範、口語表達能力、發展文創能力)
出席 20 % 是否正常出缺席、是否依指定時間繳交作業(良善性情品格)
報告 20 % 針對所指定的篇章進行報告並繳交書面資料(理解、分析、評鑑文獻的能力、具備良好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能力、遵守語言基本規範、口語表達能力)
成果展覽 10 % 文言文作品觀摩(文言文書寫能力、口語表達能力)
參考書目  

一、選集類

古文鑑賞集成(一二三)      吳功正編           文史哲出版社

中國歷代散文選(上下)      劉盼遂 郭預衡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歷代文選                    洪順隆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歷代小品文精華鑒賞辭典      夏咸淳 陳如江主編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二、散文發展史類

中國散文史                        劉一沾 石旭紅         文津出版社

中國散文史(上中下)              郭預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學習基礎類

怎樣學習古文                      周振甫               國文天地雜誌社

怎樣閱讀古文                      鮑善淳               國文天地雜誌社

散文鑑賞入門                                       國文天地雜誌社

文章例話(閱讀、寫作、修辭等)    周振甫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古代散文文體概論                 陳必祥                文史哲出版社

    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褚斌杰 北京大學出版社、學生書局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