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709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CHU0303 課程名稱 中國哲學史(三)
英文名稱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III)
全/半年 必/選修 必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國文系(學)4年級丁班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以思想流變史的宏觀視野,按朝代先後逐一解說各期思想的特色及其欲解決的問題,解析各期哲學家思想論述的基本義理架構,探討其思想內蘊的優、缺點,並與同期不同學派的思想家進行義理趨向的比較;同時也由此反思自我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以思想流變史的宏觀視野,按朝代先後逐一解說各期思想的特色及其欲解決的問題,並帶入思想之所以產生的緣由及其時代背景的概況,俾使學生全面性地了解各期哲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脈絡的系譜。 學士:
 1-1 具備經史學、哲學、文學、語言文字、國文教學等專門知識。
 1-2 具備中國語言、文學、學術思想、文獻資料之認知與研究能力。
2. 解析各期哲學家思想論述的基本義理架構,探討其思想內蘊的優、缺點,並與同期不同學派的思想家進行義理趨向的比較,使學生能有獨立思考與後設反省的能力,進而開發、培養對中國哲學的認知與興趣。 學士:
 1-3 具備理解、分析、評鑑文獻的能力。
 1-4 具備多元文化跨領域轉化、跨領域知識架構、科際整合的能力。
 2-2 具備講解、教導、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能力。
3. 除了引發對於中國義理思想的興趣之外,亦希望能將所學融入生命之中,在生命中發酵起作用,並進一步與現代文明相對話,培養正確的價值取向與人生態度。 學士:
 2-3 具備應用語文特質,結合傳統文化,發展文創產業的能力。
 3-4 具備人文關懷能力。
 4-1 具備人文素養。
 4-3 具備良善的性情與高尚的品格。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鄭燦山
教學進度與主題

教學進度(課程內容得依實際教學進度而作調整)

 

 第一講   課程介紹

 

第二講   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

 

第三講   魏晉格義佛教與六家七宗

 

第四講   南北朝佛教(一)般若學(空宗)

 

第五講   南北朝佛教(二)唯識學(有宗)與真常心思想

 

第六講   隋唐佛教(一)法相唯識宗

 

第七講   隋唐佛教(二)天台宗

 

第八講   隋唐佛教(三)華嚴宗

 

第九講   隋唐佛教(四)禪宗

 

第十講   北宋儒學(一)周濂溪、邵雍

 

第十一講 北宋儒學(二)張載、程顥

 

第十二講 程朱儒學

 

第十三講 陸王儒學

 

第十四講 王陽明後學

 

第十五講 劉蕺山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討論法  
問題解決教學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期中考 30 %  
期末考 40 %  
課堂討論參與 15 %  
出席 15 %  
參考書目

王邦雄等箸,《中國哲學史》上下二冊,里仁書局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四冊,三民書局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七冊,藍燈文化公司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七冊(1,先秦--2,秦漢--3,魏晉南北朝--4,隋唐--5,宋元--6,明清--7,近代),人民出版社

 

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上中下三卷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學生書局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學生書局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學生書局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學生書局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水牛出版社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