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313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EAC8002 課程名稱 東亞知識社群專題討論
英文名稱 Seminar on East Asia Academia Community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 小時
開課系級 東亞系(碩)碩博合開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東亞知識社群專題」主要研究三個要素,一、研究群體;二、研究對象;三、研究視角。在碩博士階段,已經獲取某些既有知識的基礎之上,引進「他者」之視角,比較各種方法論、理論、社群,並且深入研究,對於學生學術發展與思辯有其相當助益。以日本為例,當代「日本中國認識」於1945年二戰結束面臨轉折。主要受到日本社會對於自身認同重建的看法,研究者自身的生涯規劃以及冷戰國際架構的影響,呈現各種階段。研究其變化,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開拓自己的學思理念。 本課程作為對特定區域的政治文化歷史系譜介紹,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現今主要政治體系的理解,同時在學術體系上,也能對既有中/西政治思想史的觀念作補充,做為另一層次的參照思考系。為兼顧各學生之需求,本課程在教學範圍中,以美國、日本、歐洲三大「中國研究社群」為基礎,並期望以此延伸出修課學生之問題意識。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使同學瞭解東亞國際關係的發展。 碩士:
 1-4 擁有東亞區域研究中,政治、社會與經濟的視野與思維能力。
2. 使同學瞭解東亞文明對另一文明的思想視角的演變。 碩士:
 2-1 具備獨立從事漢學文化與東亞文化思想,以及國際政治經濟之基礎研究能力。
3. 藉由參訪各種文獻檔案館藏,使同學能瞭解如何研究。 碩士:
 2-5 從事文教、研究單位及政府機關相關職務,所需具備漢學文化與政治經濟之規劃、撰寫、編輯與執行能力。
4. 藉由上課討論與互動,使同學獨立思考,批判反省。 碩士:
 3-1 具有宏觀思惟、獨立思考、專業研究與批判反省的能力。
5. 涉及20世紀近現代史的講授。 碩士:
 3-3 具有兼具傳承與應變的創建特質。
6. 在上課時間教授同學認真對待學術的觀念。 碩士:
 4-1 能夠以嚴謹的態度、重視學術倫理的精神,審慎進行學術研究。
7. 藉由「大歷史」的理念,使同學能有更高視野,從而培育使命。 碩士:
 4-2 能夠檢視、理解、尊重不同文化的多元與差異,並能遵循群我規範,具有使命感。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邵軒磊
教學進度與主題

「東亞知識社群專題」主要研究三個要素,一、研究群體;二、研究對象;三、研究視角。本課程將使用「數位研究法」,以數位工具引進書目文獻學觀念,結合知識系譜(academia genealogy)觀念來教授資料庫(database)、大數據(big data)、學術社群(academia communities)等觀念。研究內容與成果,請參考:http://web.ntnu.edu.tw/~hlshao/newessays.html

在修課過程中,修課學員將學習到基本資料處理的方法、概念、以及自己興趣領域的主要研究者與重要研究論文。本課程在以往「文獻選讀」的基礎上,加上使用SPSS, SAS等套裝統計軟體,或R language, python等程式語言,使同學能有基本的資料處理能力。本學期將著重於學術系譜(academia genealogy)與知識地圖(knowledge mapping)。

本課程之主要目的與作用在於,能幫助學員在碩博士階段,找尋適當之研究主題,與研究方向,比較各種方法論、理論、社群,並且深入研究,對於學生學術發展與思辯有其相當助益。在本年度的更新中,將定期設置報告點(check point),在期中能確認學員吸收能力與進度。

主要教學內容

一、課程簡介

二、「知識社群」概論

三、「知識社群」文獻選讀I

四、「知識社群」文獻選讀II

五、簡易資料處理I

六、簡易資料處理II

七、簡易資料處理III(期中報告點:需要學員提供製作數位資料之雛形,與分享所遇到之困難。)

八、基本「知識地圖」軟體使用方法I

九、基本「知識地圖」軟體使用方法II

十、「知識社群」資料庫建立I

十一、       「知識社群」資料庫建立II(期中報告點:需要學員提供對知識地圖與知識社群模型之解讀,與分享所遇到之困難。)

十二、       SNA程式試作與報表解釋I

十三、       SNA程式試作與報表解釋II

十四、       SNA試作與報表解釋III(期中報告點:需要學員提供報表之解讀,與分享所遇到之困難。)

十五、       期末成果展示I

十六、       期末成果展示II

十七、       期末成果展示III(期末報告:學員將前三項能力綜合寫作成完整報告。)

十八、       繳交期末報告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由授課教師依照時期與重要事件,對課程相關內容做出講述。
討論法 在講述的同時,要求學生發表感想、回答問題、提出挑戰,用以調和上課氣氛,集中注意力。
媒體融入教學 在講述過程中,穿插影片教學,用以強化學生記憶與回答學生問題。
專題研究 最後繳交期末報告,訓練同學寫作專題計畫能力。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課堂討論參與 50 % 一、討論回答問題 二、閱讀教科書中之章節,摘要,並且報告評論。
報告 50 % 課堂報告擴充為約10000字的報告,標準註釋。
參考書目

李仁鐘,應用R語言於資料分析:從機器學習、資料探勘到巨量資料,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2015/06/18

邵軒磊,《戰後日本之中國研究系譜》,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09

馬場公彥,陳都偉譯,「戰後日本論壇的中國觀變遷──從《世界》雜誌的相關報導中所看到的」,《開放時代》,2002年第161期,頁66-79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