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322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EAM0014 課程名稱 漢學研究方法論
英文名稱 Research Methods in Sinology
全/半年 必/選修 必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 小時
開課系級 東亞系(碩)1年級漢學與文化組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漢學研究範圍廣泛,包含傳統國學和域外漢學,僅管研究者的背景以及所處區域不同,其共同研究對象為中國。「中國」乃跨時空的研究對象,其研究方法也隨著所選定有關中國之不同時代或面向而有所調整。傳統上研究中國文化的方法,概可歸類於國學領域,而域外之漢學則又與不同國家學術發展互動,具有跨文化研究的色彩。然發展至今,有關中國研究,大抵被視為東亞區域的核心國家,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逐漸被引入。本課程定位在於訓練研究生獨立研究能力,其具體目標是完成研究性論文:從選題、文獻蒐集與回顧、計畫書撰寫、文本分析詮釋以及創新突破等能力,透過課堂討論和練習、各類資料蒐集與方法論的探討,以及檔案館圖書文獻的參訪與國際會議之參與,循序漸進引導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增加國際漢學發展基本脈絡與相關研究的知識 碩士:
 1-5 具備跨領域、跨文化的策略知識以及人文社會的科際整合能力。
2. 掌握基本研究工具 碩士:
 2-3 具有採集、調查與學術研究所需之語言、文獻與文本應用能力。
3. 課堂報告與討論激發思考與批判篩選資訊的能力 碩士:
 3-1 具有宏觀思惟、獨立思考、專業研究與批判反省的能力。
4. 訓練研究生獨立研究能力,其具體目標是完成研究性論文 碩士:
 4-1 能夠以嚴謹的態度、重視學術倫理的精神,審慎進行學術研究。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潘鳳娟
教學進度與主題

1.  課程導論

2.  漢學研究資源、圖書館與檔案館介紹(師大圖館資源介紹)請攜帶筆電

3. 近年臺灣漢學回顧

Plus 2010年國際漢學研究數位資源選介》介紹

閱讀資料:

1.    孫秀玲、廖箴,〈興與變:近二十五年來臺灣漢學研究發展初探〉,《漢學研究通訊》,第27卷第1(2008),頁1-12

2.    耿立群,〈《漢學研究》二十五年來的回顧與展望〉,《漢學研究通訊》,第27卷第4(2008),頁25-31

3.    耿立群,〈《漢學研究通訊》一百期回顧與分析〉,《漢學研究通訊》,第254 (2006),頁52-58

 

4.   漢學、國學、西學

閱讀資料:

1.  Herbert Franke, “In Search of China: Some General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inology,”

2.  Wolfgang Kubin, “Sinologia, quo vadis? Polémique sur la sinology actuelle,” [中譯本:〈漢學何去何從?試論漢學狀況〉]

3.  Zurndorfer, “Introduction,” in Harriet T. Zurndorfer, Chinese Bibliography: A Research Guide to Reference Works About China Past and Present (Leiden: E.J. Brill, 1995).


    

5.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利瑪竇太平洋研究室參訪

6. 英語世界裡的漢學研究 ()

 閱讀資料: Zurndorfer, Chinese Bibliography, chapter 2- 6

請另外參照Benjamin Elman’s Sinology website:          http://www.princeton.edu/~classbib/

 

 

7. 英語世界裡的漢學研究 ()

閱讀資料: Zurndorfer, Chinese Bibliography, chapter 7-11

請同時對照傳統漢學研究方法(版本學、校讎學、目錄學,例如張舜徽+林慶彰作品)

 

  

8. 國際漢學簡介 (國際漢學簡史

 閱讀資料:

張西平,《歐洲早期漢學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頁1-32

張國剛等著,《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頁1-31

Knud Lundbaek, “The Establishment of European Sinology, 1001-1815,”in Søren Clausen et al., Cultural Encounters: China, Japan and the West (Aarhus, Denmark: Aarhus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15-54.

 

 

9 中研院圖書/文獻/檔案館參訪

傅斯年圖書館、近代史料檔案館、文哲所圖書館(and/or人社中心)

 

10.  國際漢學簡介 (各國漢學與漢學家

閱讀資料:

張西平,《歐美漢學研究的歷史與現況》(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

王家鳳、 李光真,《當西方遇見東方 : 國際漢學與漢學家》 (台北 : 光華畫報雜誌出版, 1991)

 

 

11. 人文學、科學、漢學

閱讀資料:

1.         Anthony Yu, “Why Humanities are not Science: Thinking Comparatively from Aristotle,”《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頁1-27[中譯本: 余國藩,〈人文學何以不是科學從比較的角度自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談起〉,《漢學研究通訊》 27:2 (2008),頁1-13]


 

12.  學者演講(邀請中/時間或將依學者要求調整)

 

13. 跨學科視野與方法

閱讀資料

Hans Kuijper, “The Study of China: A Critical Assessment” [對中國研究的批判分析]收入林志明,魏思齊編:《輔仁大學第二屆漢學國際研討會「其言曲而中:漢學作為對西方的新詮釋    法國的貢獻」》,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315-405。(另請參照Hans Kuijper, “Is Sinology a Science?” China Report, Vol. 36, No. 3 (2000), pp. 331-354.


 

14. 學長姐經驗分享座談:邀請中

 

15. 論文寫作:選題、研究回顧、歸納、分析、詮釋

閱讀資料:

畢恆達:《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彭明輝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

**範例閱讀與點評討論

 

16. 計畫書寫法與要求/範例閱讀與點評討論

閱讀資料:

畢恆達:《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第12-15

計畫書範例課堂提供

 作業準備計劃書

 

17. 計劃書初稿發表

每人15分鐘發表,5分鐘討論 


18.期末考週  無課堂活動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教師講授
討論法 每週課堂設閱讀進度、作業、課堂討論
實驗/實作 共同制訂主題練習資料檢索
實地考察、參訪 圖書館、漢學中心、中研院、故宮文獻館等參訪活動
專題研究 每人選題練習撰寫計畫書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30 % 課前閱讀指定資料、值週報告。
課堂討論參與 20 % 發言與討論之參與度
出席 10 % 出席率(缺課三次此項零分計算)
報告 40 % 期中報告 擬一題目撰寫研究計劃書書面初稿並口頭報告(字數不限,相關規定課堂說明)15%。 期末報告 研究計劃書書面完稿﹝5000字左右,書目字數不列入計算﹞,佔學期成績之25%。
參考書目

上課用書與資料:

Harriet T.ZurndorferChinese Bibliography: A Research Guide to Reference Works About China Past and Present (Leiden: E.J. Brill, 1995).

畢恆達,《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小畢空間,2010)

Kuijper, Hans, “Is Sinology a Science?” China Report, Vol. 36, No. 3 (2000), pp. 331-354.

Kuijper, Hans, “The Study of China: A Critical Assessment”[對中國研究的批判分析]收入林志明,魏思齊編:《輔仁大學第二屆漢學國際研討會「其言曲而中:漢學作為對西方的新詮釋    法國的貢獻」》,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315-405

[]顧彬(W. Kubin), “Sinologia, quo vadis? Polémique sur la sinologie actuelle,”[漢學,何去何從?試論漢學現況],收入林志明,魏思齊編,《輔仁大學第二屆漢學國際研討會「其言曲而中:漢學作為對西方的新詮釋    法國的貢獻」》,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288-311

Yu, Anthony C., “Why Humanities are not Science: Thinking Comparatively from Aristotle,”《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頁1-27

余國藩,〈人文學何以不是科學從比較的角度自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談起〉,《漢學研究通訊》 27:2 (2008),頁1-13

孫秀玲、廖箴,〈興與變:近二十五年來臺灣漢學研究發展初探〉,《漢學研究通訊》,第27卷第1(2008),頁1-12

耿立群,〈《漢學研究》二十五年來的回顧與展望〉,《漢學研究通訊》,第27卷第4(2008),頁25-31

耿立群,〈《漢學研究通訊》一百期回顧與分析〉,《漢學研究通訊》,第254 (2006),頁52-58

 

漢學研究中心編:2010年國際漢學研究數位資源選介》,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10年。

 Benjamin Elman’s website: Classical Historiography for Chinese History  http://www.princeton.edu/~classbib/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研究所完全求生手冊 http://www.wretch.cc/blog/gradlive&category_id=3977903

彭明輝研究所新生完全求生手冊 http://easy-intro-world2.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html

 

進深書目:

 []權仁瀚、[]金慶浩、[]李承律編《東亞資料學的可能性探索》(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Gibaldi, Joseph. :MLA論文寫作手冊》,書林編輯部譯。台北:書林,2002

Hsia, Adrian, “Euro-Sinica: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June 2004), pp. 17-58.

Matthews, Janice R., John M. Bowen et al.,《如何撰寫學術論文與報告》,蔡東龍編譯。合記,2000

McGann Jerome J., (ed.), Textual Criticism and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McGann Jerome J., A Critique of Modern Textual Critic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Ming Wilson & John Cayley (eds.), Europe Studies China: Papers from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inology (Taipei: The 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Han-Shan Tang Books, 1995).

Ralph Berry,《研究論文寫作指導》,李美馨譯。台北:伯文化,2002

Tanselle, G. Thomas, Textual Criticism and Scholarly Editing (Charlottesville: Published for the Bibliographical Society of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b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90).

Turaian, Kate L. ,《芝加哥大學寫作手冊》,蔡美華譯。台北:五南,2004

Wilkinson, Endymion. Chinese History: A Manual (Revised and Enlarged), 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Wilson, Ming & John Cayley (eds.), Europe Studies China: Papers from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inology (Taipei: The Chiang Ching-Kuo Foundatoin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Han-Shan Tang Books, 1995).

王吉亮、鄭惠卿,《論文寫作學》。北京:經濟科學,1993

王叔岷,《校讎學》(臺北:國風出版社,1972)。

吳宜澄、盧姵綺:《論文寫作格式手冊》。台北:桂冠,2004

李瑞麟編著:《突破研究與寫作的困境》。臺北:茂榮,1996

 林志明、魏思齊(Zbigniew Wesolowski)編,《第二屆漢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其言曲而中漢學作為對西方的新詮釋:法國的貢獻》(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5)。

林慶彰:《學術論文寫作指引-文科適用》(台北:萬卷樓,1998)

林慶彰主編:《學術資料的檢索與利用》(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3)

范毅軍、白璧玲、嚴漢偉,〈空間資訊技術應用於漢學研究的價值與作用〉,《漢學研究通訊》,20:22001),頁75-82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8)。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臺北:里仁出版社 1962, 1997重印)。

游勝冠,〈同文關係中的臺灣漢學及其文化政治意涵---論日治時期和文人對其文化資本漢學的挪用與嫁接〉《臺灣文學研究》第八期(2009),頁275-306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濟南市:齊魯書社,1998

顧敏,〈漢學研究的多方面耕耘漢學出版品、國際交流及數位典藏利用〉,《研考雙月刊》,第34 卷第1(2010),頁17-30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