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412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EAU0149 課程名稱 東南亞民族源流與發展
英文名稱 Ethnic Origin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 小時
開課系級 東亞系(學)2年級漢學與文化組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在介紹東南亞各民族的基礎知識,並分析「東南亞」概念的形成、地域歷史、民族文化、宗教體系、以及與世界其他地區之文化交流。主要討論主題包括:東南亞地域的定義、宗教與民族文化對社會結構的影響;中華朝貢體系、印度文明、伊斯蘭文化對東南亞文化的影響;東南亞華人在殖民時期前之境況等。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認識並了解東南亞各國之文化。 學士:
 1-1 瞭解國際漢學與文化思想、區域政治與經濟的基礎內涵與深度素養。
 2-1 具備獨立從事漢學文化與東亞文化思想,以及國際政治經濟之基礎研究能力。
2. 習得專業知識,提供學生在未來升學或就業上之幫助。 學士:
 2-5 從事文教、研究單位及政府機關相關職務,所需具備漢學文化與政治經濟之規劃、撰寫、編輯與執行能力。
3. 藉由了解東南亞各國文化之不同培養對多元文化之包容情懷與胸襟。 學士:
 3-1 具有宏觀思惟、獨立思考、專業研究與批判反省的能力。
 3-2 具有尊重包容多元文化的世界觀與人文素養。
4. 習得如何進行學術研究之能力。 學士:
 4-1 能夠以嚴謹的態度、重視學術倫理的精神,審慎進行學術研究。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張碧君
教學進度與主題

第一週    課程介紹

第二週    7世紀前中印交往中的東南亞文化

第三週    早期華南東南亞文化圈

第四週    原始族群間的親緣與認同

第五週    早期文化間的同源與共性

第六週    早期“華南東南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

第七週    早期“印度東南亞文化圈”

第八週    印度文化在東南亞的早期存在

第九週    「期中考」

第十週    「影片觀賞」

第十一週  早期東南亞文化圈的初成

第十二週  中印文化登陸東南亞與東南亞文化的形成

第十三週  東南亞是華南文化早期南下的主要目的地

第十四週  東南亞是早期印度文化東輸的中轉站

第十五週  中印文化登陸與東南亞文化的形成

第十六週  佛教入華與東南亞

第十七週  7世紀前中國與東南亞間的主要交通線

第十八週  期末考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教師講解介紹課程內容
合作學習 分組報告
媒體融入教學 影片欣賞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期中考 30 % 以課堂講授與閱讀教材為範圍。
期末考 40 % 以課堂講授與閱讀教材為範圍。
出席 10 %  
報告 20 % 分組報告
參考書目

1.    陳鴻瑜編著,《菲律賓史─東西文明交會的島國》,台北:三民書局,2003

2.    克里斯多福˙泰德格著,洪秀芳譯,《印度與東南亞》,新店: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3.    吉爾斯彌爾頓(Giles Milton)著,王國璋譯,《荳蔻的故事香料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台北:究竟出版社,2001

4.    張英著,《東南亞佛教與文化》,1999年。

劉稚著,《中國-東南亞跨界民族發展研究》,中國:民族出版社,200710月。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