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2029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EMM0109 課程名稱 音樂與社會、文化
英文名稱 Music, Society and Culture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民音所(碩)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音樂與社會、文化」,將經由音樂本體與實際的展演,闡述分析音樂的藝術性,及其與社會、文化的關聯,以及該關係所呈現的特色。課程引用的理論資料為先秦時期與音樂文化、社會相關的論著,實際的音樂資料為普遍存在於臺灣社會的南管,以及影音資料豐富的歐洲藝術音樂。經由理論與實存音樂的反覆比較,闡述音樂具有不分古今的共同表現,以及因技巧與社會發展所造成的個別差異。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了解音樂如何承載文化、反映社會 碩士:
 2-1 建立研究傳承與教學的應用方式
2. 了解音樂特徵與情感表現之分析 碩士:
 2-2 音樂理論、分析、風格之專題研究
3. 了解音樂展演的社會性與文化性 碩士:
 4-3 透過音樂能量豐富社會價值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呂錘寬
教學進度與主題

1-4週:音樂如何承載文化、反映社會
1.民俗類音樂之分析:從《詩經・風》至【思雙枝】
2.藝術性音樂之考察:從相和歌、唐大曲至南管
3.儀式性音樂之比較分析
5-11週:音樂特徵與情感表現之分析討論
1.以《禮記・樂記》「六情論」為架構之分析
2.聲與音的藝術性與文化性解讀
3.音律體系的社會或文化特徵
4.
唱唸風格的解讀:藝術性或文化性
12-18週:音樂展演的社會性與文化性之觀察與分析
1.以南管曲為對象之觀察:館閣的南管、太平歌、道教與釋教儀式的南曲
2.以歌劇經典劇目之演出為對象之比較論述
3.樂器特徵的社會或文化階層解讀
1-4 week: How does music carry culture and reflect society.
5-11 week: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motional Performance.
12-18 week: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ociality and Culture of Music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理論性之闡述、實際的影音資料之欣賞分析。
討論法 課間隨著「章節」段落進行,向學生發問討論。
媒體融入教學 與課程主題(社會、文化)相關的器樂音樂、歌劇aria或情景、南管系統的曲子(南管曲、太平歌、道教南曲)之欣賞比較。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期末考 50 % 期末筆試或期末口頭報告,視選課人數多寡而定。
課堂討論參與 25 %  
出席 25 %  
參考書目

一、古籍
《詩經》、《禮記・樂記》、《墨子・非樂》、《聲無哀樂論》
二、影音資料
1.南管曲、太平歌、道教南曲
2.管絃樂中的樂器solo:franch horn, trumpet
3.歌劇:Aïda, Rigoletto, Traviata, Tosca, Norma,Il Barbiere di Siviglia, Turandot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