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891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GEU0057 課程名稱 都市地理
英文名稱 Urban Geography
全/半年 必/選修 必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 小時
開課系級 地理系(學)3年級乙班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The aim of the course is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contemporary urban geography which theoretically reflects the pressing issues facing urban populations. Particular stress is laid upon the urban classics written in the last 150 years that constitutes the themes of contemporary urban studies. In doing so, this course also encourages students to examine their own cities and the associated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theories and concepts of urban geography. 學士:
 1-1 了解地理學知識的基本內涵,包括理論概念、區域特色等
 2-1 具備地理學的內涵與技能、應用於實務研究、規劃與管理能力
2. To apply and comprehend approaches in urban geography to real-life examples. 學士:
 1-2 熟練地理學研究所需的基本技能,包括GIS操作、地圖繪製、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等
 1-3 具備從事地理學研究的基本能力,包括問題意識、解析方法、論文撰述等
 2-1 具備地理學的內涵與技能、應用於實務研究、規劃與管理能力
3. To critically analyze topics related to urban geography using concepts and methods from the course, and be able to articulate this in the form of a presentation and report. 學士:
 2-1 具備地理學的內涵與技能、應用於實務研究、規劃與管理能力
 3-3 具備人文及科技素養,以思考、判斷、創造能力解決問題
 4-3 具備環境正義、環境倫理與實現永續發展的價值觀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吳鄭重
教學進度與主題

一、教學目標:

本課程是為地理系大學部三年級補開的大二下必修課程,希望尚未修過都市地理學的大三同學優先選修,大二同學可以等到下學期再修為二年級同學開設的都市地理學。本課程旨在引導同學從現代都市論述的經典著作著手,有系統的認識當代城市與都市社會的基本命題──人口高度集中與過度擁擠所造成的各種現象,並藉由各種都市議題與都市論述的參差對照,作為回頭深入觀察與反身思考台灣城市,以及都市生活的理論基礎。此外,本課程也試圖藉由教學方法與學習技巧的反身實踐,焠鍊出一個兼具批判(Critique)、創意(Creativity)與投入(Commitment)的3C學習模式,帶領同學體驗主動學習與創意思考的課堂樂趣,進而成為具有滿腔熱誠(Heart)、冷靜頭腦(Head)和樂觀進取(Optimism)的H2O知識份子。

二、指定教材:

Richard LeGates T. and Frederic Stout (eds.) 1996 The City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請注意,是最經典的第一版,不是後續版本)

三、 實施方式:

多媒體教學、預習筆記、閱讀工作坊(同學帶讀、師生共同討論)、計畫工作坊(企劃報告、同學主持評論、師生共同討論)。

四、教材內容及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作者

出版年

單元主題與內容

附註

1

9/14

導論:課程介紹與方法序說

帶讀認養;企劃報告分配

2

9/21

期初城市影展(一):侯孝賢(1983)《風櫃來的人》

影片觀賞、共同討論

3

9/28

V. Gordon Childe

1951

都市興起與文明發展的核心命題The Urban Revolution, pp. 20-30.

老吳帶讀:閱讀技巧

4

10/05

Friedrich Engels

1845

工業城市的生活狀態與社會主義的人道關懷

The Great Towns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pp. 46-55.

同學帶讀(1)

企劃討論(1)

5

10/12

Frederick Law Olmsted

1870

都會公園與都市集體消費

Public Parks and the Enlargement of Towns, pp.337-344.

同學帶讀(2)

企劃討論(2)

6

10/19

Ebenezer Howard

1898

回到未來:明日的田園城市

Garden City and the Town-country Magnet, pp. 345-353.

同學帶讀(3)

企劃討論(3)

7

10/26

Patrick Geddes

1915

都市計劃與都市調查

Cities in Evolution, pp. 360-366.

同學帶讀(4)

企劃討論(4)

8

11/02

Le Corbusier

1929

「生活機器」與光輝城市

A Contemporary City, pp. 367-375.

同學帶讀(5)

企劃討論(5)

9

11/09

期中城市影展(二):楊德昌(1996)《麻將》

影片觀賞、共同討論

10

11/16

Louis Wirth

1938

都市生活:都市社會學的經典之作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pp. 189-197.

同學帶讀(6)

企劃討論(6)

11

11/23

Michael Young and Peter Willmott

1957

都市村落的興衰與反思

Family and Kinship in East London, pp. 207-216.

同學帶讀(7)

企劃討論(7)

12

11/30

Kevin Lynch

1960

心智圖、環境識覺與都市意像

The City Image and Its Elements, pp. 98-102.

同學帶讀(8)

企劃討論(8)

13

12/07

Jane Jacobs

1961

生活城市的街道芭蕾

The Use of Sidewalk and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pp. 103-108.

同學帶讀(9)

企劃討論(9)

14

12/14

Christopher Alexander

1965

樹枝狀和半格子狀的都市思維與設計

A City Is Not a Tree, pp. 118-131.

同學帶讀(10)

企劃討論(10)

15

12/21

Paolo Soleri

1969

生態城市與未來城市的辯證圖像

Arcology: the city in the image of man, pp. 453-457.

同學帶讀(11)

企劃討論(11)

16

12/28

Manuel Castells

1989

全球化與資訊城市:流動空間與地方空間的緊張關係

The Informational City and the Spaces of Flow/Place, pp. 493-498.

同學帶讀(12)

企劃討論(12)

17

01/04

期末活動:The City Project總結評量

期末總結

18

01/11

期末考週(課程結束)

 

五、評量:

預習筆記40%(只要繳交10次預習筆記,每次4分);分組帶讀10﹪(一次10分);課堂發言10﹪(每次/週發言2分);期末作業40%(同學互評)。

  • 班代兩人:擔任課程TA,加分40﹪ (免預習筆記)。
  • 學藝兩人:擔任期末作業學習誌編輯,加分40%(免預習筆記)。

六、期末作品The City Project:尋常日,窮開心──巷子裡的台北味

The City Project :請參考詹宏志(1996)《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馬士芳等(1998)《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及Steve Pile and Nigel Thrift, eds. ( 2000) City A-Z等書,自行選定一個和台北有關的都市現象或城市課題(要有問題意識),運用課程中學到或其他適當的地理或相關理論加以分析(要有理論觀點),帶出在台北居住與生活的獨到之處(或是從在台北生活最美好/最恐怖的部分加以發想)。請運用亞里斯多德三段式論法及黑格爾/馬克思的正反合辯證法加以論述(要合乎邏輯),並作成簡單的具體結論(要得到結論或啟發),最後再訂定一個足以主題內容的小標題作為題目。作品字數以1500字為度,配合數據(統計資料)、圖表(例如照片、插圖或統計圖表等),做成三頁A4的圖文檔案,交給學藝編成都市地理的學習誌,作為學習成果相互交流。

七、延伸閱讀:

莊永明總策劃。2002。《台灣世紀回味》。台北市:遠流。

詹宏志。1996。《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臺北市:麥田。

馬士芳等。1998。《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臺北縣:大塊出版。

陳冠中。2005。《移動的邊界:有關三個城市及一些閱讀》。臺北市:網路與書。

許允斌(總策劃)。2000。《台北2001》。臺北市: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黃百箬。2003。《對面:台北‧上海‧面對面》。臺北縣:大塊文化。

Edward Relph著,謝慶達譯。1998。《現代都市地景》。臺北市:田園城市。

Steve Pile and Nigel Thrift. (eds.) 2000. City A-Z.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附件:TAKSI預習筆記格式與內容

請自行準備一本筆記本(建議以A4或B5為準,方便整理),在前面幾頁留下足夠的空白頁做目錄之用。並依照課程的進度撰寫預習筆記。筆記請單面繕寫,並預留足夠的空白以便加入上課的筆記、心得。

每次的預習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項目:

  1. 標題及副標Title and subtitle):在讀完之後,運用你的想像力,給這篇文章另外取一個副標題,以反映該書的核心觀點或你閱讀之後的重要啟發。
  2. 摘要Abstract):用150~200字,概略的描述該文的主旨和具體內容。
  3. 關鍵詞Keywords):找出文章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以4至7個為度。
  4. 重點整理Summaries):以條列的方式舉出書中的重點,並加注自己的看法。字數不用多,每條重點以一兩句話為度。
  5. 啟發與感想Implications):用簡短的幾句話,寫下閱讀之後的啟發和感想(可以課前寫和課後補充)。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討論法  
問題解決教學  
合作學習  
媒體融入教學  
其他 互換位置教學法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40 % 期末作品40%
課堂討論參與 20 % 帶讀10%,發言10%
其他 40 % 預習筆記40%
參考書目

Textbook:

Richard T. LeGates and Frederic Stout (eds.) (1996) The City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Advanced readings:

Castells, Manuel (1989) The Informational City. Oxford: Blackwell.

Engels, Friedrich (1993)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David McLella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lorida, Richard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oward, Ebenezer (1965)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Edited with a Preface by F. J. Osborn, with an Introductory Essay by Lewis Mumford.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Jacobs, Jane著,吳鄭重譯注及導讀(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臺北市:聯經。 

Le Corbusier (1971) The City of Tomorrow and Its Planning. Translated by Frederick Etchells,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Lynch, Kevin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Sassen, Saskia (1994) 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 Thousand Oaks, Caliif.: Pine Forge.

Mitchell, William J. (2001) E-topia: Urban Life, Jim – But Not as We Know It.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WCED (1986)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urther readings:

詹宏志(1996)《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臺北市:麥田。

馬士芳等(1998)《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臺北縣:大塊出版。

陳冠中(2005)《移動的邊界:有關三個城市及一些閱讀》,臺北市:網路與書。

Pile, Steve and Nigel Thrift (eds.) (2000) City A-Z.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