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559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HIC0008 課程名稱 明史專題研究
英文名稱 Special Topics in Ming History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 小時
開課系級 歷史系(碩)碩博合開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研討明代(1368-1644年)中國史的重要課題為重心,教師就不同專題,指定閱讀相關原始文獻與研究論著,並於課堂進行討論。實施方式以教師講解與閱讀研討交叉進行,專題討論與研究習作並重。作業要求包括:平時配合教學單元閱讀指定史料與相關研究成果,撰寫史料解析與研究討論作業;期末繳交專題研究報告一篇,以加強學生史料解讀分析及從事明清史研究之能力。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增進明代中國史專業知識的深入理解。 碩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3-2 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
博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3-2 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
2. 具備相關古籍史料解讀、分析與闡釋之能力。 碩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博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3. 瞭解明史重要議題及其相關論著與研究動態。 碩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3-2 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
博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3-2 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
4. 培養發掘明清史議題與獨立研究之能力。 碩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2-2 歷史專題研究與寫作的能力
 4-1 忠於史學專業道德的態度
博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2-2 原創性的學術研究能力
 4-1 忠於史學專業道德的態度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林麗月
教學進度與主題

1    導論:課程說明與研究概況

2    元明之際:承襲與變革

3    元明之際/研究討論

4    開國制度

5    開國制度/研究討論

6    選舉與社會流動

7    選舉與社會流動/研究討論

8    商業與城市

9     商業與城市/史料選讀

10    商業與城市/研究討論

11    地域社會

12    地域社會/研究討論

13    思想流變

14    思想流變/研究討論

15    鼎革與遺民出處

16    鼎革與遺民出處/史料選讀

17    鼎革與遺民出處/研究討論

    18    期末報告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講述各專題重要史實與概念。
討論法 解讀選讀史料的文獻意義,評析相關研究論著之要旨。
專題研究 引導學生研擬探究主題,完成專題研究習作,以培養史學寫作能力。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25 % 配合專題進度撰寫課程討論書面稿,包括「史料選讀」與「論著研討」。 配合專題進度撰寫課程討論書面稿,包括「史料選讀」與「論著研討」。 配合專題進度撰寫課程討論書面稿,包括「史料選讀」與「論著研討」。
課堂討論參與 25 % 出席並參與課堂討論之情形。
報告 50 % 撰寫期末專題研究報告。
參考書目

1.     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台北:台大文史叢刊之二十,1966

2.     吳承明、許滌新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台北:谷風出版社翻印,1987

3.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1987

4.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

5.     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6.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台北:洪業文化,1997

7.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8.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4

9.     王國斌著,李伯重、連玲玲譯,《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上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10.  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陽社會變遷》,北京:三聯書店,1996

11.  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12.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0

13.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

14.  夫馬進,《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5.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

16.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17.    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8.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19.  森正夫,《中國前近代史研究における地域社會の視點》,《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研究論集:史學》281981

20.  岸本美緒,《明清交替の江南社會 : 17世紀中國の秩序問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

21.  Brook,Timothy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Berkeley &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8.

22.  Carlitz,Katherine.“The Social Uses of Female Virtue in Late Ming Editions of Lienu Zhuan.”in Late Imperial China12.2(Dec,1991),pp.117-148.

23.  Dardess,John W. Confucianism and Autocracy: Professional Elites in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24.  Elman, Benjamin A.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Berkeley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25.  Esherick,Joseph W. & Rankin, Mary B. (eds).,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Berkeley &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26.  Ho, Ping-ti.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Late Imperial China.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

27.  Ko,Dorothy.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8.  Pomeranz, Kenneth.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29.  Skinner, G. W.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30.  Smith ,P.J. & Glahn ,R.(eds.),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Cambridge &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3.

 

(各單元指定閱讀書目詳見課前講義)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