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560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HIC0040 課程名稱 東亞經濟史中的臺灣、中國、日本與世界
英文名稱 Special Topics in Taiwan, China, Japan & the World in East Asian Economic History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歷史系(碩)碩博合開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一、 課程簡介 隨著1990年代網路時代的來臨,人類社會的歷史書寫起了全面性的改變,描繪全球史與各個地方歷史無遠弗屆,且是多面向的關連,正在取代個別國家歷史或是個別國家與國家關係歷史的寫作。本課程重點在就任課教師長年有關台商的亞太商貿網絡(1860-1961)研究(Pacific Bound: Taiwanese Merchants’ Overseas Economic Activities, 1860-1961書稿),例示這種全球史與地方歷史交織的歷史書寫,並引領相關歷史研究。 東西方學者都傾向以大西洋為中心論述現代世界體系,影響深遠的Immanuel Wallerstein即為其一。Andre Gunder Frank 的ReORIENT以其粗疏的論證還引起廣泛注意,正因學界深切體察到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觀有所偏頗。Wallerstein 與Frank等的研究集中討論十六到十八世紀。日本學者如濱下武志、杉原薰等也強調亞洲內部經濟關係的重要性,研究時間往下延展到二十世紀,但論及東西關係,卻仍以大西洋延伸的印度、新加坡、香港為基軸,而未留意及1930年代因太平洋航運興起而凌駕香港之上的神戶與大阪。當1910年代為東亞第一大港的香港於1930年代降為世界第七大港時,神戶、大阪已躍為世界第三、第五大港。因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鑿而明顯崛起的太平洋航運,逐漸分擔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鑿以來歐亞航線串連亞洲與世界的任務。隨著太平洋勢力的崛起,亞洲內部秩序重新調整,美、日、英、中的關係變化深深影響台灣。美、日、英等國帶來現代民族國家的主權、領土、國際條約觀念與關稅、貨幣、國籍等等相關制度。針對此等觀念,中國則甚模糊。台灣商人在這個縫隙間構築商貿網絡,其間深刻體現boundary概念的近代轉折與歷史影響,也為今天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提供一個歷史舞台,同時也為十九世紀六0年代到二十世紀六0年代亞太世界裡,中、英兩舊帝國的衰微,日、美兩新帝國的崛起提供一個視角。 二、課程要求 1. 上課:指定讀物需事先閱讀,輪流摘述內容,以為課堂討論之基礎。 2. 期中考:報告研究進度。 3. 期末考(50%):筆試,期末就講義中選三分之一考試,考題部分由學生各出10題選擇題中擇優錄取,錄取者每題加該部分成績的半分。 4. 課堂討論參與(20%)。 5. 報告(30%),或寫英、日文書之書評,或寫相關專題研究,可以個別撰寫,也可以集體研究,報告以一萬字為原則,可以中文或英、日文撰寫,需符合學術著作體例。 三、諮詢電話 mhlmh@gate.sinica.edu.tw Tel: (02) 2789-8239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例示全球史與地方歷史交織的歷史書寫,並引領相關歷史研究。 碩士:
 2-2 歷史專題研究與寫作的能力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博士:
 2-2 原創性的學術研究能力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2. 長期以來歷史學研究或分國別史,或分專門史或分斷代史加以探討,此一課程提供全球史、整體史及長時間歷史演變的歷史視野。 碩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2-2 歷史專題研究與寫作的能力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博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2-2 原創性的學術研究能力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3. 協助學生瞭解相關各種語文史料、也加強其閱讀英文史籍,以及結合實證研究與科際整合方法從事宏觀歷史論述的能力。 碩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1-2 跨學科研究的能力
 3-2 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
博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1-2 跨學科研究的能力
 3-2 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林滿紅
教學進度與主題

四、課程大綱

9.13    Pacificbound 書稿導論 (Pacificbound 書稿 Chapter 1)

 

9.27    Chinabound with International Market Opened

(Pacificbound 書稿 Chapters 2 &3)

林滿紅,〈清末大陸來臺郊商的興衰— 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之一結合思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卷4期2(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4年7月),頁173-193。

Pacificbound Seen in the Taiwan-Hong Kong Trade, 1895-1937 (Pacificbound 書稿 Chapter 3)

林滿紅,〈日本殖民時期臺灣與香港經濟關係的變化:亞洲與世界關係調動中之一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3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頁45-11。

 

10.11    Expanding Back to the Old Motherland, 1895-1937

(Pacificbound 書稿 Chapter 4)

林滿紅,〈臺灣資本與兩岸經貿關係──臺商拓展外貿經驗之一重要篇章〉,收入宋光宇主編,《臺灣經驗──歷史經濟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0月),頁67-139。

Closer Ties with the New Motherland, 1895-1937 (Pacificbound 書稿Chapters 5)

林滿紅,〈附屬與自主之間:日本殖民時期臺商的臺日經貿活動〉,朱蔭貴、戴鞍鋼主編,《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頁46-87。

10/25   Stretching to the Southeast Asia, 1895-1937

(Pacificbound 書稿 Chapters 6)

林滿紅,〈日本政府與臺灣籍民的東南亞投資,1895-194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32(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12月),頁1-56。

Dutch East Indian Chinese Registered as Taiwanese, 1895-1935

(Pacificbound 書稿Chapter 7)

林滿紅,〈印尼華商、臺商與日本政府之間:臺茶東南亞貿易網絡的拓展(1895-1919)〉,收入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輯7(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1999年3月),頁585-636。

研究計畫說明進度

 

11.8    Intimate Trade with Manchukuo, 1932-1939

(Pacificbound 書稿Chapter 8)

林滿紅,〈臺灣與東北間的貿易,1932-194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6月),頁653-696。林滿紅,〈中日關係之一糾結:1932至1941年間臺灣與東北貿易加強的社會意涵〉,《第三屆「近百年中日關係」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3月),頁485-526。

11.15    Wartime Expansion in the Greater East Asia, 1937-1945

(Pacificbound 書稿 Chapters 9, 10)

林滿紅,〈「大中華經濟圈」概念之一省思─日治時期臺商之島外經貿經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6月),頁47-101。

Legacy for Postwar Decades, 1950-1961

(Pacificbound 書稿Chapters 10)

林滿紅,2013,〈政權移轉與精英絕續──臺灣對日貿易中的政商合作(1950-1961)〉,李培徳編,《大過渡:時代變局中的中國商人》,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頁156-201。

12.6    Pacificbound 書稿 conclusion與臺灣定位

Man-houng Lin, 2015, “Taiwan’s Sovereignty Status: The Neglected Taipei Treaty,” in Kimie Hara ed., The San Francisco System and Its Legacies: Continu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Historical Reconcili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 115-143.

林滿紅,2015,〈戰爭、和約與臺灣〉,收入呂芳上編,《抗戰史研究新編》,第四章,戰爭的終結,臺北: 國史館,頁465-522。

討論研究計畫,出考題

 

12.20     釣魚臺與南海

Man-houng Lin, 2015, “The May 26, 1971 Note from the US on the Diaoyutai Issue: Taiwan’s Sovereignty Claim and the US Response,” in Tim F. Liao, Krista Wiegand, and Kimie Hara ed., China and Japan Border Disputes: Islands of Contention in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London: Ashgate, pp 57-81.

 

林滿紅,2014,〈有關釣魚臺的1971/5/26照會〉,2014年4月17-18日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舉行「多元視野下的釣魚臺問題新論」研討會發表論文。林滿紅,亞太歷史、臺灣與南海:南海主權的條約與復原論述[登臺北市立中山女中發行歷史學科中心電子報121期(2017.1.1)]

1.10   期末考

   

 

之後約三週繳交研究報告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透過班上學生輪流導讀的過程中,了解學生觀念與知識的正確性,並且適時補充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以及提出另一些思考的方向。(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討論法 教師適時提出一些課程相關的問題或是近年學界相關研究與學生討論;或是學生提問,班上學生各自發表意見加以討論。(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跨學科研究的能力)
問題解決教學 透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討論中,找出學生面臨的問題,予以協助思考,並且講解補充學生不了解的專業知識。(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合作學習 透過學生導讀分配,以及互相討論,能夠吸取各自不同的想法。期末報告可以集體研究相關專題,且需符合學術著作體例。
媒體融入教學 部分課程內容以PPT講解輔助教學
專題研究 期中學生各自報告有興趣的主題與方向,期末報告研究大綱與摘要,並與全班分享討論。期末報告:撰寫英、日文書之書評,或寫相關專題研究,可以個別撰寫,也可以集體研究,報告以一萬字為原則,可以中文或英、日文撰寫,需符合學術著作體例(歷史專題研究與寫作的能力)
其他 課程內容多以英文為主,中文為輔,加強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期末考 50 %  
課堂討論參與 20 %  
報告 30 % 報告,或寫英、日文書之書評,或寫相關專題研究,可以個別撰寫,也可以集體研究,報告以一萬字為原則,可以中文或英、日文撰寫,需符合學術著作體例。
參考書目

1. Kimie Hara, Cold War Frontiers in the Asia-Pacific: Divided Territories in the San Francisco Syst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2. Daniel R.Headrick, The Tentacles of Progress,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e Age of Imperialism, 1850-194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3. 崛和生. 〈植民地帝國日本の經濟構造—— 一九三0年代を中心に——〉. 《日本史研究》, no. 462 (2001.2): 26-54.

4. Nancy B.Tucker, “John Foster Dulles and the Taiwan Root of the Two China Policy, ”in Richard H.Immerman eds., John Forster Dulles and the Diplomacy of the Cold War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235-262.

5. 林滿紅,2008 《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臺灣定位新論》(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3月),共202頁。

6. 林滿紅,2002,《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共367頁,臺北:麥田出版社。

7.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共230頁。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