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563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HIC8111 課程名稱 清代中國史專題研究
英文名稱 Special Topics on Chinese History in Ch'ing Dynasty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歷史系(碩)碩博合開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一、本課程以清代中國為時空範圍,不包括清代臺灣。 二、探討清朝的族群關係、統治模式、制度演變、社會變遷的歷程及其特色,以明清朝在中國史的意義與定位。 三、加強學生熟習清代史料以及從事清史研究的能力。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培養學生蒐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碩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2. 訓練學生撰寫專題研究的能力 碩士:
 2-2 歷史專題研究與寫作的能力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3-2 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
3. 培養學生蒐集史料、形成問題的能力 博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2-2 原創性的學術研究能力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4. 訓練學生進行獨立研究的能力 博士:
 2-1 歷史專題研究與寫作的能力
 2-2 原創性的學術研究能力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3-2 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葉高樹
教學進度與主題

第 一 週 清史研究的趨勢()
第 二 週 清史研究的趨勢()
第 三 週 官方史學()
第 四 週 官方史學()
第 五 週 遺民與貳臣()
第 六 週 遺民與貳臣()
第 七 週 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
第 八 週 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
第 九 週 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
第 十 週 研究計畫口頭報告()
第十一週 研究計畫口頭報告()
第十二週 滿族漢化的爭論()
第十三週 滿族漢化的爭論()
第十四週 八旗制度與旗務問題()
第十五週 八旗制度與旗務問題()
第十六週 八旗制度與旗務問題()
第十七週 氏族政治與皇權政治()
第十八週 氏族政治與皇權政治()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各單元(一),由教師講述主題內容、研究趨勢,並評述現有學術觀點。
討論法 各單元(二)、(三),由學生就指定閱讀論著提出問題,並進行討論。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60 %  
課堂討論參與 30 %  
出席 10 %  
參考書目

   

孔復禮(Philip A. Kuhn)著,陳  兼、劉  昶譯,《叫魂:一七六八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上海三聯書局,1999年。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吳家恒譯,《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台北:時報文化公司,2002年。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台北:時報文化公司,2005年。

白新良,《清代中樞決策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世愉,《清代科舉制度考辯》,瀋陽:瀋陽出版社,2005年。

李治亭,《清康乾盛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沈大明,《《大清律例》與清代的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定宜庄,《清代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3年。

  乾,《康熙懲抑朋黨與清代極權政治》,台北:正展出版公司,2003年。

徐茂明,《江南士紳與江南社會(1368-1911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秦寶琦,《清前期天地會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逸,《乾隆帝及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瞿同祖著,范忠信、晏  鋒譯,《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杰,《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張仲禮著,費成康、王寅通譯,《中國紳士的收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

張晉藩、郭成康,《清入關前國家法律制度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

莊吉發,《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郭成康、林鐵鈞,《清朝文字獄》,北京:群眾出版社,1990年。

喬治忠,《清朝官方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馮爾康,《十八世紀以來中國家族的現代轉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珍,《清朝皇位繼承制度》,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赫治清,《天地會起源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

劉小萌,《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年。

滕紹箴,《清代八旗子弟》,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年。

蔡少卿,《中國秘密社會》,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鄭欽仁等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逸,《乾隆帝及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瞿同祖著,范忠信、晏  鋒譯,《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王成勉,〈再論明末士人的抉擇――近二十年的研究與創新〉,收入《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一)》,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系,2008年。

王成勉,〈沒有交集的對話──論近年來學界對「滿族漢化」的爭議〉,收入汪榮祖、林冠群主編,《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6年。

王思治、劉鳳雲,〈論清初「遺民」反清態度的轉變〉,《社會科學戰線》,19891

王記錄,〈帝王.史館.官方史學――從清代帝王對史館修史的干預看官方史學的特徵〉,《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5

王鍾翰,〈清代民族宗教政策〉,收入王鍾翰,《王鍾翰學術自選集》。

王鍾翰,〈關於滿族形成中的幾個問題〉,收入王鍾翰,《王鍾翰學術自選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

白一瑾,〈論清初貳臣士人「兩截人」的處境心態〉,《北方論叢》20101

何冠彪,〈清代前期君主對官私史學的影響〉,《漢學研究》,161期,19986月。

何冠彪,〈論明遺民子弟出試問題〉,收入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何冠彪,〈論明遺民之出處〉,收入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何冠彪,〈論清高宗自我吹噓的歷史判官形象〉,收入何冠彪,《明清人物與著述》,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6年。

何炳棣,〈捍衛漢化――駁羅友枝之〈再觀清代〉〉,收入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

  瑄,〈明遺民與仕清漢官之交往〉,《漢學研究》,262

杜家驥,〈清朝滿族的皇家宗法與其皇位繼承制度〉,《清史研究》,20051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下編‧第十章‧入關後八旗王公大員議處國家機要大政的議政王大臣會議〉。

周遠廉,〈清代前期的八旗制度〉,《社會科學輯刊》,19811

定宜庄,《清代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三章‧八旗駐防的兵丁〉。

姚念慈,《清代政治史探微》,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年。〈後編‧第一篇‧多爾袞與皇權政治〉。

韋慶遠,〈論「八旗生計」〉,收入韋慶遠,《明清史新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凱,〈清初攝政、輔政體制與皇權政治〉,《史學集刊》,20064

常建華,〈國家認同:清史研究的新視角〉,《清史研究》,20104

莊吉發,〈清代宗教政策的探討〉,收入莊吉發,《清史論集(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郭成康,〈也談滿族漢化〉,《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國觀〉,《清史研究》,20054

陳永明,〈降清明臣與清初輿論〉,《漢學研究》,274

陳捷先,〈從清初中央建置看滿洲漢化〉,收入陳捷先,《清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鹿智鈞,〈近二十年來(1989-2009)八旗制度研究的回顧與討論〉,《史耘》,第14期。

傅克東,〈八旗戶籍制度初探〉,《民族研究》,19836

喬治忠,〈《清世祖實錄》的纂修及康熙初期的政治鬥爭〉,《清史研究》,20004

喬治忠、王鴻雁,〈清代官修史書與《大清會典事例》〉,《史學史研究》,19973

黃興濤,〈清代滿人的「中國認同」〉,《清史研究》,20112

楊念群,〈超越「漢化論」與「滿洲特性論」: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條道路?〉,《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2

管東貴,〈滿族入關前的文化發展對他們後來漢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上。

  展,〈試論清代滿族四種社會群體的形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

劉小萌,〈八旗戶籍中的旗下諸名稱考釋〉,《社會科學輯刊》,19873

劉文鵬,〈清朝的滿族特色――對近期清代政治史研究動態的思考〉,《清史研究》,20094

歐立德(Mark C. Elliott),〈清八旗的種族性〉,收入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歐立德(Mark C. Elliott),〈滿文檔案與新清史〉,《故宮學術季刊》,242

歐立德(Mark C. Elliott)著,華立譯,〈清代滿洲人的民族主體意識與滿洲人的中國統治〉,《清史研究》,20024

滕紹箴,〈試論滿漢文化認同的幾個問題〉,《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43

閻崇年,〈滿學:正在興起的國際性學科〉,《北京社會科學》,19931。(收入閻崇年,《滿學論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羅友枝(Evelyn S. Rawski)著,周衛平譯,《清代宮廷社會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三章‧家族政治〉。

羅友枝(Evenlyn S. Rawski),〈再觀清代――論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收入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