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558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HIM0149 課程名稱 臺灣近代史研究(一)
英文名稱 Seminar on Modern History of Taiwan (I)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歷史系(碩)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旨在以清季以迄戰後初年為範圍,指導學生深入瞭解此一時期之歷史及確切掌握向來的研究狀況,使學生具備研究此一時期之歷史課題紮實的基礎。課程以專題研討方式進行,教學則講述、討論並重,並指導學生撰寫書評、研究論文及專題論文。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介紹本課程各專題的重要內涵及其主要一手史料。 碩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2. 指導學生研讀與本課程各專題有關之社會科學理論和研究成果。 碩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3-2 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
3. 引導學生研讀各專題主要的論文和專書,撰寫摘要、書評,並在課堂上提出報告。 碩士:
 1-2 跨學科研究的能力
 2-2 歷史專題研究與寫作的能力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3-2 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
 4-1 忠於史學專業道德的態度
4. 指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培養辨證思維和能力。 碩士:
 2-1 歷史教材設計與教學方法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3-2 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
5. 指導學生依興趣選擇與本課程有關之課題,練習進行專題探討,以培養其從事此一領域獨立研究之能力。 碩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1-2 跨學科研究的能力
 2-1 歷史教材設計與教學方法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究之能力
 4-1 忠於史學專業道德的態度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吳文星
教學進度與主題

一、清季臺灣的自強運動二、日本殖民統治政策與體制三、日治時期的教育與學術四、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五、日治時期的經濟發展六、日治時期的社會運動七、戰後初期的政治八、戰後初期的經濟九、戰後初期的社會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討論法  
問題解決教學  
專題研究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課堂討論參與 20 %  
報告 20 %  
專題 60 %  
參考書目

一、清季臺灣的自強運動

1.朱昌堎:〈劉銘傳與臺灣近代化〉,《臺北文獻》,6卷,1963.12 2.呂實強:《丁日昌與自強運動》,中研院近史所專刊(30),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2,第六章四、五節。 3.李國祁:〈清代臺灣的政治近代化-開山撫番與建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12期,1975.12 4.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60~1916)》,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2,三章二節、四章各節臺灣部分、五章一節臺灣部分。 5.吳文星:〈清季李春生的自強思想-以臺事議論為中心〉,《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臺北:正中,1995 6.吳文星:〈清季李春生的自強思想-以變革圖強議論為中心〉,《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臺北:正中,1995 7.吳文星:〈日本據臺前對臺灣之調查與研究〉,《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1995.4 8.吳密察:〈綜合評介有關「臺灣事件」(1871~1874)的日文研究成果〉,原載《史學評論》,3期,1981;另收入《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19909.松永正義:〈臺灣領有論の系譜-1874(明治七)年における臺灣出兵を中心に-〉,《臺灣近現代史研究》,創刊號,1978,頁5~3910.薛光前:《近代的臺灣》,臺北:正中,1976,第六章「臺灣的開發和現代化」。 11.戴國煇:〈晚清末期臺灣的社會經濟〉,《臺灣史研究》,臺北:遠流,1985 12.張隆志:〈劉銘傳、後藤新平與台灣近代化論爭-關於十九世紀台灣歷史轉型期研究的再思考〉,《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7.12 13.J. W. Davids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New York, 1903, Ch.17, pp.243~256. 14.Samuel C. Ch’u, Liu Ming-ch’uan and Modernization of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3:1(Nov. 1964), pp.37~53. 15.Leonard Gordon, Japan’s Abortive Colonial Venture in Taiwan, 1874,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37:2(1965), pp.171~185. 16.S. C. Thomson, Filibustering to Formosa: General Charles Le Gendre and the Japanes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40(1971), pp.442~456. 17.W. M. Speidel, The Administrative and Fiscal Reforms of Liu Ming-ch’uan in Taiwan, 1884-1891: Foundation for Self-strengthening,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5:3(May 1976), pp.441~459. 18.Chen, Edward I-te,Japan’s Decision to Annex Taiwan: a Study of Ito-Mutsu Diplomacy, 1894-95,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7:1(Nov. 1977), pp.61~72.

二、日本殖民統治政策與體制

 1.小林道彥著、李文良譯:〈後藤新平與植民地經營-日本植民政策的形成與國內政治〉,《台灣文獻》,48:3(1997.9),頁101~121 2.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殖民地立法之程序與內容〉,《台大法論》,241期,1994,頁1~44 3.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第二、六章,臺北:聯經,1999 4.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2008,第一、二章。 5.吳文星:〈民友社與臺灣〉,《甲午戰爭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師大歷史系、所,1995 6.吳文星:〈如何看待日據時代台灣史〉,《學術講演專集》,12輯,臺北:臺灣師大,1996,頁415~426 7.吳文星:《臺灣史》第七章第二節,臺北:五南,2002,頁201~220 8.近藤正己著、許佩賢譯:〈對異民族的軍事動員與皇民化政策〉,《臺灣文獻》,462期,1996.6,頁149~188 9.洪秋芬:〈臺灣保甲和「生活改善運動」(1937~1945)〉,《思與言》,294期,1991.12 10.洪秋芬:〈日據初期臺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期,199211.春山明哲:〈近代日本の植民地統治と原敬〉,《日本植民地主義の政治的展開》,アジア政經學會,1980 12.春山明哲:〈臺灣における皇民化政策〉,管孝行編,《論叢日本天皇制》,東京:拓植書房,1987 13.春山明哲:〈明治憲法體制と臺灣統治〉《近代日本と臺灣》,東京:藤原書店,2008pp.222-24114.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臺北:台大文史叢刊,1986 15.淺田喬二:《日本植民地研究史論》,未來社,1990 16.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北:臺灣商務,1992 17.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商務,2002 18.蔡錦堂:〈日本治台時期所謂「同化政策」的實像與虛像初探〉,《淡江史學》13期,2002,頁181-192 19.薛光前:《近代的臺灣》,臺北:正中,1976,第七章,臺灣的抗日運動。 20.浅野豊美:《帝国日本植民地法制――法域統合帝国秩序》,東京: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821.Chen Ching-chih, The Japanese Adaptation of the Pao-chia System in Taiwan, 1895-1945,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4:2(Feb. 1975) 22.Chen Ching-chih, Policy and Community Control Systems in the Empire, In Ramon H. Myers and Mark R. Peattie, eds.,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213~239 23.Chen, Edward I-te, Japanese Colonization in Korea and Formosa: a Comparison of the Systems of Political Control,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30(1970), pp.126~158 24.Douglas Mendel, Japanese Policy and Views Toward Formos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8:3(May 1969) 25.Harry J. Lamley, The 1895 Taiwan Republic,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7:4(Aug. 1968), pp.739~762

三、日治時期的教育與學術

1.上沼八郎:〈臺灣教育史〉,世界教育史大系《日本教育史》,講談社,1975 2.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3期,1978.9 3.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師大歷史研究所專刊(8)1983 4.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下,《臺灣風物》,3714期,1987.112 5.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書房教育再檢討〉,《思與言》,261期,1988.5 6.吳文星等:〈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亞洲大學的發展-從依賴到自主》,臺北:師大書苑,1990 7.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1992,第三章。 8.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教育史料及其研究之評介〉,《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6期,臺北:中研院,1993.3 9.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的高等教育〉,《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5期,1993.9 10.吳文星:〈太陽旗下的臺灣-教育篇〉,《日本文摘》,第一百期紀念特刊,1994.5另以〈日本統治時代の教育制度を振り返る〉為題譯載於東京《中華週報》,第1685~1693號,1994.9.5~11.711.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鄉土教育之議論〉,《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7 12.吳文星:〈東京帝國大學與臺灣「學術探檢」之展開〉,《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研院臺史所,1997 13.吳文星:〈日治初期日人對臺灣史研究之展開〉,《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7.12 14.吳文星:〈日治前期台灣職業教育之建立與資源之開發〉,《第三屆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1 15.吳文星:〈近十年來關於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研究之動向(1991?2000)〉,《師大歷史學報》,第29期,2001 16.吳文星:〈札幌農學校與台灣近代農學的展開──以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為中心〉,《臺灣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2003 17.周婉窈,〈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時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62期,1995.6,頁113~161 18.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台灣史研究》,42期,1997,頁7~55 19.范燕秋:〈醫學與殖民擴張-以日治時期臺灣瘧疾研究為例〉,《新史學》,73期,1996.9,頁133~173 20.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師大史研所專刊(20)1988 21.游鑑明:〈日據時期公學校的臺籍女教師〉,《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1993,頁559~633 22.黃秀政:〈評介鶴見著《日據下的臺灣殖民教育》〉,《臺灣史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223.駒込武,《日本植民地帝國の教育文化政策》,東京大學博士論文,199424.顏娟英:〈1930年代美術與文學運動〉,《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1993,頁535~548 25.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26.松田吉郎:《台湾原住民と日本語教育――日本統治時代台湾原住民教育史研究》,東京:晃洋書店,2004 27.北村嘉恵,《日本植民地下の台湾原住民教育史》,札幌:北海道大學出版會,200828.E. Patricia Tsurumi, 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 1895-1945, Harvard Univ. Press, 1977. 29.E. Patricia Tsurumi, Education and Assimilation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1895-1945, Modern Asian Studies, 13(1979),pp.617~641. 30.E. Patricia Tsurumi, Colonial Education in Korea and Taiwan, in Ramon H. Myers Mark Peattie ed.,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Princeton, 1984.

四、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1.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的放足斷髮運動〉,《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86 2.吳文星:〈日據初期(1895~1910)西人的臺灣觀〉,《臺灣風物》,40 1期,1990.3 3.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第三章第四節,第五、六章,臺北:正中,1992 4.吳文星:〈新渡戶稻造與日本治臺之宣傳〉,《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1993.6 5.吳文星:〈日據時期高雄地區社會領導階層之分析〉,《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1輯,臺北:正中,1994 6.吳文星:〈日治時代的文教與社會-社會變遷〉,《臺灣史》,臺北:五南,2002,頁223~231 7.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8.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05 9.范燕秋:〈鼠疫與臺灣之公共衛生(1896~1917)〉,《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3期,1995.3 10.范燕秋:〈日治時期台灣公共衛生之形成(1895~1920):一種制度面的觀察〉,《思與言》,332期,1995.6 11.陳正祥:〈臺灣之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臺灣銀行季刊》,101期,1958.3 12.陳君愷:《日治時期臺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臺灣師大史研所專刊(22)1992 13.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 14.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產婆〉,《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期,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3,頁49~90 15.游鑑明:〈日據時期的職業變遷與婦女地位〉,臺灣省文獻會編:《臺灣近代史》社會篇,南投:該會,1995,頁101~137 16.黃昭堂:〈殖民地與文化摩擦-臺灣同化的糾葛〉,《臺灣風物》,413期,1991.9 17.溫振華:〈日本殖民統治下臺北社會文化的變遷〉,《臺灣風物》,374期,1988.12 18.蔡錦堂:〈日據時期臺灣之宗教政策〉,《臺灣風物》424期,1992.12,頁105-136 19.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1期(2001.6),頁41-88 20.林玫君,《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臺北:博揚文化,2006 21.Chen Shao-hsing, “Social Change in Taiwan”, Studia Taiwanica, No.1, Taipei, 1956. 22.George W. Barday, 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in Taiwan, Princetin Univ. Press, 1954. 23.E. Patricia Tsurumi, Colonizer and Colonized in Taiwan, in Harry Wray & Hilry Conroy, eds., Japan Exmined: Perspectives on Modern Japanese History, Univ. of Hawaii Press, 1983, pp.214~221.

五、日治時期的經濟發展

1.伊原吉之助:〈臺灣の工業化と皇民化運動〉,《帝塚山大學紀要》,17(1980),頁1~272.江榮吉:〈臺灣近代農業之發展〉,臺灣省文獻會:《臺灣近代史》經濟篇,南投:該會,1995,頁121~161 3.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彩票制度之探討〉,《師大學報》,1988,頁283~300 4.吳文星:〈日治時代的政治與經濟-殖民經濟的發展〉,《臺灣史》,臺北:五南,2002,頁191~206 5.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糖業改革之序幕〉,《高雄歷史與文化》,第3輯,1996.8,頁1~11 6.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的休閒生活與商業活動〉,《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研院台史所,1999,頁357-398 7.東嘉生著、周憲文譯,《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帕米爾,1985,頁55~101,第五章。 8.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1958 9.林滿紅:〈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研究之綜合評介〉,《史學評論》,1期,1979.7 10.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2003 11.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1991 12.馬若孟(Ramon H. Myers)著,陳其南、陳秋坤譯:《臺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臺北:牧童,1979,第三篇,日據時期與光復後的臺灣。 13.根岸勉治:〈日據時代臺灣之商業資本型殖民地企業形態〉,《臺灣銀行季刊》,101期,1958.3 14.張宗漢:《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聯經,1980 15.李文良:〈日治初期台灣林野經營之展開過程-以大嵙崁地區為中心〉,《台灣史研究》,31期,1996,頁5~30 16.張漢裕:〈日據時代臺灣經濟之演變〉,《臺灣銀行季刊》,44期,1951.12 17.黃富三:〈臺灣近代經濟發展史的分期及其特徵〉,臺灣省文獻會編:《臺灣近代史》經濟篇,南投:該會,1995,頁1~17 18.蔡龍保:〈交通與產業--日治時期國有鐵路與臺灣產業之發展〉,《臺北文獻》直字144期,20036月,頁77-95 19.Samuel P. S. H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lonial Taiwan: Evidence and Interpretat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34, No.2, Feb.1975. 20.Samuel P. S. Ho, Colonialism and Development: Korea, Taiwan, and Kwantung, in Ramon H, Myers ed.,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 1984. 21.Chang Han-Yu and Ramon H. Myers, Japanese Colonial Development Policy in Taiwan, 1895-1906,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2:4(Aug.1963), pp.433~450 22.Ramon H. Myers, Taiwan`s Agrarian Economy under Japanese Rule,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7:2(1974), pp.451~474 23.Ramon H. Myers & Adrienne Ching ,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3:4 (Aug.1964), pp.555~570

六、日治時期的社會運動

1.向山寬夫:《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臺灣民族運動史》,中央經濟研究所,19872.吳文星:〈日據時期地方自治改革運動之探討〉,《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1986 3.吳文星:〈臺胞對日本統治的拒斥與調適〉,《臺灣近代史》政治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5,頁341~365 4.吳文星:〈日治時代-政治社會運動〉,《臺灣史》,臺北:五南,2002,頁231~241 5.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晚報社,1989 6.若林正丈:《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研文出版社,2001 7.洪秋芬:〈一九二0年代臺灣保甲制度和社會運動關係初探〉,《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6期,1994,頁163~176 8.陳俐甫:〈日治時期政治運動與資金-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之政治資金〉,《台北文獻》,117期,1996.9,頁39-489.淺田喬二:《日本帝國主義下の民族革命運動》,未來社,197310.黃秀政:〈《臺灣青年》與近代化臺灣民族運動(1920~1922)〉,《臺灣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2 11.盧修一:《日據時代臺灣共產黨史(1928~1932)》,臺北:自由時代,1989 12.蔡培火等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1970 13.簡炯仁:《臺灣民眾黨》,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14.李毓嵐:〈蔡培火與臺灣白話字運動〉,《近代中國》,155期,20039月,頁23-47 15.陳翠蓮:〈抵抗與屈從之外:以日治時期自治主義路線為主的探討〉,《政治科學論叢》,18期,台灣大學政治學系,2003.6,頁141-170 16.Edward I-te chen, Formosan Political Movement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914-1937,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31, No.3, May 1972. 17.B. Edgar Wickberg, The Taiwan Peasant Movement, 1923-1932:Chinese Pural Radicalism Under Japanese Development Programs, Pacific Affairs 48:4(Winter 1975-6), pp.558~582. 18.E Patricia Tsurumi, Mental Captivity and Resistance Lessons from Taiwanese Anti-Colonialism,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12:2(1980), pp.2~13. 19.Hsiao, Frank S. T. and Lawrence R. Sullivan, 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Taiwanese Communist Party, 1928-1931,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2:2(Feb.1983), pp.269~289. 20.Edward I-te Chen, The Attempt to Integrate the Empire: Legal Perspectives, in Ramon H. Myers ed.,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 1984.

七、戰後初期的政治

1.王振寰:〈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1期,1989年春季號。 2.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研院社科所,1993年,頁303~334 3.吳文星:〈「二二八事件」期間國民政府的因應與決策之探討〉,《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研院社科所,1993年,頁107~126 4.李筱峰:《臺灣光復初期的民意代表(1946?1951)》,臺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74年。 5.陳三井:〈政治情勢的演變〉,《臺灣近代史-政治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5年,頁367~397 6.張玉法:〈民主政治的發展〉,《臺灣近代史-政治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5年,頁569~652 7.鄭 梓:《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1946?1951)》,臺北,華世出版社,民76年。 8.鄭 梓:〈戰後臺灣省制之變革-從行政長官公署到臺灣省政府(1945?1947)〉,《思與言》,261期,民775月,頁133~146 9.鄭 梓:〈國民政府對於「收復臺灣」之設計-「臺灣接管計劃之草擬」爭議與定案〉,《東海大學歷史學報》,9期,民777月,頁191~213 10.鄭 梓:〈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思與言》,294期,民8012月,頁217~259 11.鄭 梓:〈中央政府遷臺初期試行地方自治之歷史探源(1949?1951)〉,《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民83年。 12.鄭 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民83年。 13.賴澤涵:〈陳儀和二二八事件〉,《臺灣風物》,402期,民796月,頁161~178 14.Kallgren, Joyce K., Nationalist China: Problem of a Modernizing Taiwan, Asian Survey, 5:1(Jan.1965), pp.12-17. 15.Copper, John Frankl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In Hungdah Chiu,ed., China and the Taiwan Issue(New York: Praeger,1979), pp.37-76. 16.Clough, Ralph N.,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aiwan, In James C. Hsiung, ed., Contemporary Republic of China: the Taiwan Experience, 1950-1980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1).

八、戰後初期的經濟

1.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濟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自立晚報,1990 2.尹仲容:〈十年來美國經濟援助與臺灣經濟發展〉,《臺灣銀行季刊》,121期,19613月。 3.吳聰敏,〈美援與臺灣的經濟發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1期,1988 4.李國鼎、陳木在:《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臺北:聯經,1987年。 5.林鐘雄:〈1940年代的臺灣經濟〉,《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1998,頁39~50 6.來 璋:〈臺灣三十年來土地改革之回顧與展望〉,《臺灣銀行季刊》,342期,19836月。 7.馬 凱:〈臺灣工業政策之演變〉,《臺灣經濟研究論叢》,第1輯,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1年。 8.袁穎生:《光復前後的台灣經濟》,臺北:聯經,1998 9.黃俊傑:〈光復後臺灣的農業農村與農民〉,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主編:《光復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變》,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86年,頁1~44 10.廖正宏:〈臺灣農業人力資源之變遷〉,瞿海源、章英華主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86年,頁179~208 1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二十年來之臺灣經濟》,臺北:臺灣經濟研究室,1967年。 12.劉士永:《光復初期臺灣經濟政策的檢討》,臺北:稻鄉,1996 13.劉錦添、蔡偉德:〈光復初期臺灣地區的惡性通貨膨脹〉,《經濟論文叢刊》,1989年。 14.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1992年。 15.劉進慶、涂照彥、隅谷三喜男:《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臺北:人間,1993年。 16.蕭新煌,〈三十年來臺灣農業政策的演變:1853~82〉,《思與言》,206期,1983 17.邊裕淵:〈臺灣農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之貢獻及地位〉,《臺灣銀行季刊》,232期,19726月,頁26~49 18.邊裕淵:〈臺灣經濟發展轉捩點之分析〉,《臺灣銀行季刊》,234期,197212月。 19.羅啟源、林滄池:〈臺灣農業對工業起飛初期之支持〉,《臺灣土地金融月刊》,117期,1974年,頁27~36 20.Ho, Samuel P. S., Industrialization in Taiwan: Recent Trends and Problems, Pacific Affairs, 48(Spring 1975), pp.27~41. 21.Myers, Ramon H.,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China Quarterly, 99(Sept.1984), pp.500~28.

九、戰後初期的社會

1.張家銘:〈近代臺灣的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臺灣近代史-社會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5年,頁187~245 2.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294期,199112月,頁155~184 3.李筱峰:〈二二八事件前的文化衝突〉,《思與言》,294期,199112月,頁185~215 4.張家銘:〈社會分化、社會流動與社會發展-臺灣地區的實證發展〉,《中國社會學刊》,9期,1985年,頁99~122 5.蔡宏進:〈臺灣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變遷〉,《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臺北:東大圖書,1981年。 6.黃俊傑:〈戰後臺灣農民社會意識的變遷〉,《台灣風物》,403期,19909月,頁1~54 7.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研究》,92期,200212月,頁145-201 8.Chen, Shao-hsing, Prospects for Demographic Controls in Taiwan, Asian Survey, 1:6(1961), pp.16~19. 9.Chen, Shao-hsing, Trends Report of Studies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in Taiwan,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4(Mar.1965), pp.38~51. 10.Olsen, Nancy J, Social Class and Rural-urban Patterning of Socializa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4:3(May 1975), pp.659~74.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