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2365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PAU0025 課程名稱 美學
英文名稱 Aesthetics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表演學位學程(學)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分為五個單元:(一)美學的理論與流變。(二)美學的社會過程:品味、觀看與藝術機制。(三)美學與藝術作品。(四)美學、消費與全球化。(五)美學工作坊:創作與社會協作。 本課程旨於認識美學及其發展與流變,尤其著重它在表演藝術的寓意與應用,並美學所涉及的社會過程與觀看接受,還有它與當代消費、全球化歷程裡的接合。本課程將採學術、大眾文本做雙重理論化的理解,並有多種影音案例探討。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增進學生對美學相關理論之了解 學士:
 1-1 能兼具表演藝術相關理論知識
2. 培養學生具備將美學概念融入表演藝術領域之能力 學士:
 1-4 具備將專業技能運用在跨領域產業之能力
 2-2 具備跨領域學習與應用的能力
 2-7 具有創意發想及實驗精神的能力
 3-3 具有敏銳觀察,良好文字與口語表達的能力
3. 鼓勵學生能將美學知能用於提升生活品質及社會環境 學士:
 2-8 具備掌握社會情緒變化及回應的能力
 4-1 強化專業智能,具備嘗試創新的特質
 4-2 透過藝術能量豐富社會價值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梁志民 黃俊銘
教學進度與主題

()美學的理論與流變

第一周 課程導論與說明

第二周 何謂美學:概念與方法

第三周 美學的發展與流變

第四周 社會學面向的美學

 

()美學的社會過程:品味(taste)、觀看與藝術機制

第五周:美學、品味與區分(distinction)

第六周:美學與社會場域

第七周:美學與接受

 

()美學與藝術作品

第八周 音樂美學專題-1

第十周 音樂美學專題-2

第十一周 表演藝術美學-1

第十二周 表演藝術美學-2

第十三周 影像美學

第十四周 「業餘」美學的可能性?

 

()美學、消費與全球化

第十五周 美學的平常性/日常生活的美學化:時尚,奇觀,生活風格

第十六周 美學的地方性、離散與全球流動

 

()美學工作坊:創作與社會協作

第九周 期中報告、實作與討論

第十七周 期末報告、實作與討論-1

第十八周 期末報告、實作與討論-2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討論法  
合作學習  
媒體融入教學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期末考 30 % 期末書面報告
課堂討論參與 30 % 課堂表現與參與度
出席 10 %  
報告 30 % 分組口頭報告
參考書目

a.  學術文本:

Benjamin, W.,許綺玲() (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

Berger, J., 吳莉君() (2010)。《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eatherstone, M. (2009)。《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韋伯文化

Frith, Simon (2007) Taking popular music seriously: selected essays, UK: Ashgate

Hanslick, E.,陳慧珊 () (1997)。《論音樂美: 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台北:世界文物

Harrington, A. (2004). Art and Social Theory Sociological Arguments in Aesthetics, Cambridge: Polity.

Langer, Susanne,劉大基 ()(1991)。《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

Scruton, R. (1997). The Aesthetics of Music. Oxford: Clarendon Press.

Sturken, Marita & Cartwright, Lisa (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

Kant (1924/2013)。《判斷力批判:康德三大批判之三》

Townsend, D., 林逢祺() (2008)。《美學概論》。台北:富學文化

李澤厚(1996)。《美學論集 (新訂版)》。台北:三民

姚一葦(2004)。《戲劇原理》。台北:書林

許嘉猷() (2015)。《藝術與文化社會學新論》。台北:唐山

郭力昕(2014)。《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台北:麥田

黃聖哲(2013) 。《美學經驗的社會構成》。台北:唐山。

黃俊銘(2010/2015)。音樂的文化、政治與表演。台北:華滋文化

劉昌元(2001)。《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

蔣一民(1993)。《音樂美學》。台北:五南

 

b.  大眾文本:

李歐梵(2002)。《音樂的往事追憶》。台北:一方

張繼高(1995)。《必須贏的人》。台北:九歌

郭力昕(2013)。《再寫攝影》:台北:田園城市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台北:風格者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

漢寶德(2007)。《談美感》。台北:聯經

 

C. 其它資料課堂指定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