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3137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PGUV007 課程名稱 文化創意產業空間
英文名稱 Spac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 小時
開課系級 區域學程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旨在透過城市正義的觀點批判性地檢視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討論文化底蘊如何創新,價值如何獲取與積累,並形成不均地理發展。我們將從經濟地理學中的制度轉向(institutional turn)出發,扣合時勢從臺灣城市的實務經驗,討論最新近的政策發展與國際主流的學術論述。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瞭解當代全球化的過程中,臺灣文化/品牌/設計創意價值 學士:
 1-1 瞭解地理學與區域科學的基礎理論與內涵。
 1-2 熟練區域與觀光規劃的方法與技能。
 1-3 具備整合規劃、管理與溝通的知能。
 2-1 具備資料調查、蒐集、整理、分析與評價的能力。
 3-3 具備全球思維,並能因地制宜思考區域議題的素養。
2. 分析臺灣產業轉型中的加價商品 學士:
 1-1 瞭解地理學與區域科學的基礎理論與內涵。
 1-2 熟練區域與觀光規劃的方法與技能。
 1-3 具備整合規劃、管理與溝通的知能。
 2-1 具備資料調查、蒐集、整理、分析與評價的能力。
3. 討論文化創意的這些特殊空間生產過程 學士:
 3-1 具有人文、科技與法制素養,對區域與觀光問題具反思批判精神。
 4-2 具有空間正義,促成合理土地利用的價值觀與態度。
 4-3 具備重視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的價值觀。
4. 分析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及不均衡地理發展 學士:
 2-2 具備整合、規劃與展現成果之能力。
 2-3 具備參與政策制定與公共事務溝通的能力。
 3-2 具備與民眾溝通、參與學習的能力與態度。
 3-3 具備全球思維,並能因地制宜思考區域議題的素養。
 4-1 重視團隊合作與跨領域溝通協調的態度。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王文誠
教學進度與主題

主要內容包括五大部份:

1. 文創的臺灣經驗:扣合時勢,全球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

2. 文化與壟斷租:地方、空間和時間中的文化與

3. 休閒階級

4. 設計與文化創意產業:現代文化經濟的制度空間觀點

5. 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價值鏈中的區位動態

每週教學主題:

Week 1.        從臺灣的現實經驗出發/扣合時勢

Week 2.        全球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

Week 3.        美學與美感訓練:線條

Week 4.        美學與美感訓練:字型

Week 5.        美學與美感訓練:造型

Week 6.        美學與美感訓練:質感

Week 7.        美學與美感訓練:色彩

Week 8.        文化與龔斷租

Week 9.        期中考

Week 10.    設計/品牌 i:時尚產業

Week 11.    創意/地方文化:音樂與電影

Week 12.    文化創意產業個案 i

Week 13.    休閒階級

Week 14.    設計/品牌 ii

Week 15.    消費與文化創意產業

Week 16.    文化消費空間、區位

Week 17.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Cities 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

               Week 18. 期末考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理論講解
討論法 循環討論
問題解決教學 文化創意產業本質與發展困境的問題與解決
實地考察、參訪 台北市文化創意產業據點
媒體融入教學 影片、音樂與設計
專題研究 個案研究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50 % 期末報告(分組報告):就臺灣的經驗,回答「文化創意產業的區位動態」。期中考時選定題目,期末報告字數不限,但以十頁為原則(新細明體,size 12,space 1.5)。
課堂討論參與 20 % 本課程要求學生一定要閱讀教材,上課積極發言,參與討論,包括出席率、閱讀狀況等。
出席 10 %  
報告 20 % 每個人針對上課一個主題口頭報告10分鐘
參考書目

Florida, R. (2002).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alent.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2(4), 743-755.

Florida, R. (2003). 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 City and Community, 2(1), 3-19.

Florida, R., & Jackson, S. (2010). Sonic City: The Evolving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Music Industry.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9(3), 310-321.

Florida, R., & Mellander, C. (2010). There goes the metro: how and why bohemians, artists and gays affect regional housing values.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0(2), 167-188.

Harvey, D. (2001).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In D. Harvey (Ed.), Spaces of Capital: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pp. 394-411).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andry, C. (2006). The art of city-making. Sterling, VA: Earthscan.

Landry, C. (2008). The creative city :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2nd. ed.). Sterling, VA: Earthscan.

Veblen, T. (1889).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reprint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其他文獻,隨課堂分發。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