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0457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SOC0142 課程名稱 博物館經營與展示研究
英文名稱 Studies in Museum Management and Exhibition Design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 小時
開課系級 社教系(碩)碩博合開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主要針對博物館學相關的行政研究作重要介紹及分析,並以專論方式分析國內外目前相關博物館的理論、趨勢及重要案例,並在後面課程針對博物館的經營及展示規劃進行反思,為批判性「博物館社會學」理論之研析。 整個學期的課程規劃大約分成三大領域: (1)1/3博物館經營及展示的基礎概論及行政工作。 (2)1/3博物館經營及展示相關理論及概念之專題研究。 (3)1/3博物館經營及展示相關之反思性及批判性文化理論。 課程重點包括:博物館經營及展示通論、博物館政策研析、博物館建築空間計畫、博物館經營專案管理、主題博物館專論、地方(社區)博物館專論、「城市就是博物館」專論、博物館實地參觀考察等。 所謂的博物館批判性理論,將至少包括:再認識「知識」、重新認識「展示」、文化治理、博物館的權力及微權力、博物館空間的符號消費、文化差異地點及異質空間、博物館展示的文化框架、博物館建築與展示之文本創造與分析、文化主體性及他者等相關概念的介紹及討論。 介紹及分析一般博物館經營及展示計畫理論,及國內外重要案例介紹與分析。介紹及分析國內外博物館發展中的文化創意產業。參觀台北市各類博物館,由館方實務導覽解說展覽內容,及分享博物館經營計畫等。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理論博物館作為博物館理論的概念,借用許多社會學文化研究方面的理論,進而深化博物館展示的策展及詮釋分析的內含,除有助於針對目前的各項展覽進行展示分析之外,可作為日後策展的參考。此外,也透過這些理論能重新思維博物館的文化實踐與社會角色,並期望同學能藉此發展具反思性、批判性的博物館學。 碩士:
 2-1 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1 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博士:
 2-1 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1 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2. 分析及討論目前國內「蚊子館」的問題及原因,及分析正在國內發生中的重大博物館計畫等現況時勢。討論全世界各大博物館的趨勢,以及分析國內目前博物館經營發展現況與問題,並講述空間硬體規劃及經營軟體計畫。介紹這些博物館經營軟體計畫,並反思國內目前經營實務的困境。介紹博物館經營發展策略下,舉辦大型藝術節慶活動。 碩士:
 2-1 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1 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博士:
 2-1 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1 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3. 介紹及分析一般博物館經營及展示計畫理論,及國內外重要案例介紹與分析。 碩士:
 2-1 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1 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博士:
 2-1 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1 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4. 介紹及分析國內外博物館發展中的文化創意產業。參觀台北市各類博物館,由館方實務導覽解說展覽內容,及分享博物館經營計畫等。 碩士:
 2-1 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1 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博士:
 2-1 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1 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廖世璋
教學進度與主題

 

在上述整個學期的課程規劃約分成三大領域之下,設計三個主題來帶領同學進入此三個領域:「現代博物館範型」、「後博物館範型」、「博物館文化反思及批判理論」等。有關各單元教學進度及主題如下設計。

 

一、「現代博物館」範型

Week1

課程設計介紹、課程要求說明

1-1博物館的文化治理、博物館發展與台灣文化政策

廖世璋(2002)。國家治理下的文化政策:一個歷史回顧。建築與規劃學報。3(2),160至184頁。(老師授課)

Week2

1-2台灣博物館的經營方式(老師授課)

廖世璋(2009)。文化資產空間做為博物館再利用之法規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3(1),25至46頁。

Week3

1-3現代博物館籌設、組織經營、策略規劃、預算編列及案例分析

Week4

1-4現代博物館發展計畫、人事管理、藏品管理、設施管理、博物館倫理及案例分析

Week5

1-5現代博物館行銷及公關、社會公共服務議題、當代博物館的挑戰、邁向新的博物館領域及案例分析

Week6

1-6現代博物館的建築計畫、布展策略、展示技術及案例分析(老師授課)

講義現場發給

 

二、「後博物館範型」及範型移轉

Week7

2-1後博物館範型理論及地方實踐:現代博物館與後博物館的範型移轉及科學哲學內涵分析,以及「歷史」類型的後博物館研究案例。(老師授課)

廖世璋(2014)。後博物館的地方實踐-寶藏巖。博物館學季刊,28(2),35至72頁。

Week8

2-2博物館的範型及地方實踐:「從近代一般傳統的現代博物館到後博物館相關名詞概念分析,以及「美術館」類型的後博物館研究案例。(老師授課)

廖世璋(2016)。後博物館概念的都市藝術策展—以基隆黃色小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0(4):73-97。

Week9

2-3生態博物館、文化遺產博物館

(「活」的博物館、地方博物館、社區博物館、產業博物館、文化遺產園區)

Week10

2-4 「後博物館範型」全球研究趨勢

(基礎教材Hooper-Greenhill, E., 2000. Museum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以及其他國際期刊論文)

 

三、博物館與展示的文化反思及批判理論

Week11

3-1科學博物館的「科學」角色:博物館「知識」的科學哲學(老師授課)

(知識的本體論、認識論及方法論,講義現場發給)

 

Week12

3-2美術館的「觀看」角色:展示作為一種「觀看的實踐」

(影像權力與政治、觀眾製造意義、觀賞的現代性知識與權力、複製與詮釋、延伸的閱讀)

Week13

3-3美術館的「觀看」角色:展示作為一種「觀看的實踐」

(寫實主義與透視法、視覺的政治學、複製及詮釋、媒體及消費文化)

Week14

3-4美術館的「觀看」角色:展示作為一種「觀看的實踐」

(後現代主體、陳述、認同及反身性、科學觀看與觀看科學、視覺文化的全球流動)

Week15

3-5博物館的「社會」角色(博物館社會學)(老師授課)

(1)社會生成的博物館(再定義博物館工作相關名詞、個人與社會、文化公民、文化治理與文化公民權、博物館作為知識殿堂、知識教育與治療);(2)博物館的社會不平等(階級不平等、博物館宗教化、博物館內的社會性別與身體、空間不平等);(3)博物館經濟的異化(博物館經濟的資本積累、博物館消費文化與消費的社會功能)

Week16

3-6博物館的「社會」角色(博物館社會學)(老師授課)

(4)博物館的權力政治(博物館權力地位、博物館的權力運作與技術、台灣博物館的發展歷程與福利國家政策);(5)博物館的文本、再現與後結構主義分析(博物館文本、博物館的再現性、博物館的後結構主義分析);(6)博物館的後現代文化消費(博物館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博物館的符號消費、博物館的戲劇消費)

Week17

3-7博物館的「社會」角色(博物館社會學)(老師授課)

(7)博物館展現消費的技術工具(「觀看」的消費技術工具、「真實性」的消費技術工具、「認同」的消費技術工具);(8)範型歷程及移轉:博物館反身性的地方社會運動(博物館各範型發展歷程與範型特徵及其移轉、台灣本土博物館的後殖民意識與轉型、未來:邁向博物館反身性的地方社會運動)

Week18期末報告分享

 

 

 

教學進度及內容補充說明:

1.文獻研析60%。

(1)領域「一」:因為屬於概論基礎課程,應該全部都要閱讀,但同學可選擇章節,每人輪流報告。

(2)領域「二」:除老師授課之外,每位同學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題論文,國際學術期刊以博士班研究生為主,並輪流報告。

(3)領域「三」:除老師授課之外,為反思性及批判理論,每位同學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題論文,並輪流報告。

2.出席率、課堂討論互動參與20%。

3.期末報告20%。(博物館相關主題研究分析,各項個案、政策、計畫、法規、制度、反思、批判理論等;以及你有興趣的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期末課堂報告,word檔格式並能清楚研析理論或初步研究發現;作為期末作業的分享。期末作業字數為3000字至5000字,另訂繳交日期。)

 

 


教學進度與主題附件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授課老師講述博物館的理論概念及國內外重要案例
討論法 同學們一起討論目前國內外博物館經營及展示的問題
問題解決教學 同學一起討論目前國內內外博物館問題的解決方法
實地考察、參訪 參觀博物館
媒體融入教學 幻燈簡報及播放國內外博物館的相關案例
專題研究 同學期末繳交博物館專題研究報告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課堂討論參與 10 % 課堂同學針對博物館經營及展示提出問題及討論
出席 10 % 出席率
報告 60 % 同學針對文獻研析進行報告
專題 20 % 期末同學針對專題進行研究分析,並在最後一週上台報告
參考書目

主要參考文獻

修傑諾威斯及琳恩愛爾蘭(林傑盈譯)(2007)。博物館行政。台北市:五觀。

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陳品秀、吳莉君譯)(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Second Edition。台北:臉譜。

廖世璋(2017)。博物館社會學:以社會文化理論對博物館的考察。台北:五南。

 

一般參考文獻

博物館概論
 喬治艾里斯博寇/張譽騰等譯(1997/2000)。博物館這一行。台北市:五觀。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台北:典藏。
 陳國寧(2011)。博物館學。台北:空大。
 弗德利希瓦達荷西(2005)博物館學(理論+實務2冊)。台北:五觀。
 劉婉珍(2007)博物館就是劇場。台北市:藝術家。
 黃光男(2007)博物館企業。台北:藝術家。
 李怡君(2006)台灣的特色博物館。台灣:遠足文化。
 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台北:五觀。
 海瑟.邁特蘭(2006)藝術經理行銷手冊。台北:五觀藝術。
 約翰.希博利(2006)博物館功能設施設計檢查表。台北:五觀。
 亞倫.加頓豪斯(2006)觸發創意的博物館。台北:五觀。
 林政弘(2005)台灣地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策略。台北:國立編譯館。
 劉惠媛(2007)博物館的美學經濟:22間世界頂尖博物館感動人心的力量。台北:原點。
 愛莉森/桂雅文譯(2004)獨立策展人。台北市:五觀。
 陳媛(2002.10)博物館四論。台北市:國家出版社。
 陳國寧(2003.6)博物館學。國立空中大學。
 張譽騰(2000.1)當代博物館探索。台北市:南天書局。
 傑郝德 莫里耶(2004)法國文化政策。台北:五觀藝術。
 威廉.畢尼斯(2006)藝術管理這一行。台北:五觀藝術。
 築情報出版社(2004)博物館。台北:建築情報。
 Pam Korza(2004)社區藝術管理:美國社區藝術管理實務。台北:五觀藝術。
 李宜君(2004)台灣的再生空間,台北:遠足文化。
 蘇昭英,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文建會。
 愛莉森/桂雅文譯(2004)獨立策展人,五觀藝術。
 夏學理(2007)文化產業經濟效能硏究:我國博物館經營效益及產值調查,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博物館經營與政策
 廖世璋(2009)。文化資產空間作為博物館再利用之法規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3卷第1期。25至45頁。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我國國立博物館組織定位與經營模式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尚瑞國等(2010)。博物館法草案稅式支出評估研究計畫。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未出版)。
 秦裕傑(2003)博物館法難產。博物館學季刊。第17卷第4期。85至95頁。
 瑪麗–克萊賀提.歐尼爾、翻譯/ 賴怡妝(2010)法國博物館人員的專業教育與訓練。博物館學季刊。第24卷第1期。5至14頁。
 連俐俐(2010)美術館與經濟——新舊典範的衝突。博物館學季刊。第24卷第1期。79至92頁。
 艾大衛/高慧芬譯(2008)二十一世紀博物館的領導力:宗旨、利益關係人與價值。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4期。58至75頁。
 田潔菁(2008)臺灣與英國地方博物館政策探究。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4期。77至89頁。
 葉貴玉(2008)政府革新運動與博物館之轉變。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3期。5至19頁。
 劉婉珍(2008)觀眾研究與博物館的營運發展。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3第期。21至37頁。
 林玟伶、林詠能(2008)收費或不收費?國立博物館門票政策探究。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3期。55至71頁。
 黃光男(2008)博物館現象與對應。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1期。21至30頁。
 林明美(2008)臺灣公立博物館功能趨勢與組織架構初探:以臺北縣四座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1期。至頁。
 李靜芳(2007)回首來時路:20年來的臺灣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第21卷第2期。7至33頁。
 張婉真(2006)博物館研究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關於其工作性質與養成教育的發展歷程與趨勢。博物館學季刊。第20卷第3期。23至35頁。
 劉婉珍(2006)從博物館意識談博物館人的誕生與形塑。博物館學季刊。第20卷第3期。7至21頁。

 

博物館經營評量研究
 劉婉珍(2011)。博物館觀眾研究。台北:三民。     
 田潔菁、林詠能(2009)博物館的本質價值與評量——以英國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3卷第4期。101至111頁。
 劉偉傑(2008)博物館績效評量探討:以紐西蘭國家博物館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4期。109至125頁。
 張婉真(2008)面對博物館評價時代的來臨:原理與實踐。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2期。5至25頁。
 徐純(2004)美國博物館評量與其標準。博物館學季刊。第18卷第3期。41至57頁。
 蓋瑞.艾得森(2010)迎接挑戰——博物館的標準化與認證制度。博物館學季刊。第24卷第1期。15至34頁。

 

博物館行政法人化
 黃心蓉(2008)文化部門中的非部會公共機構:從歐洲國家博物館組織再造看行政法人化。博物館學季刊。第24卷第2期。5至25頁。
 金子啟明/中須賀譯(2008)日本國立博物館獨立行政法人化以及諸問題。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4期。27至35頁。
 耿鳳英(2008)行政法人化對博物館特展之影響:以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4期。37至51頁。
 葉貴玉(2008)博物館組織變革探討。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1期。8至20頁。
 黃貞燕(2004)從「文化行政」時代到「公共文化事業」時代:以日本經濟試論國立博物館行政法人化的意義與挑戰。博物館學季刊。第18卷第4期。97至121頁。
 曾信傑(2008)危機與轉機:英國博物館組織再造之案例探討。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1期。31至47頁。
 黃明玉(2008)中國博物館的行政體制與發展現況。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2期。27至39頁。
 Ming-Yu Huang/賴怡妝譯(2008)博物館治理邁向自主化的趨勢:以法國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2期。41至51頁。

 

博物館與知識建構
 王嵩山(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臺北:稻鄉出版社。
 王嵩山(2005)想像與知識的道路:博物館、族群與文化資產的人類學書寫。臺北:稻鄉出版社。
 劉藍玉(2008)博物館作為傳遞知識的利器。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3期。7
 3至85頁。
 林崇熙(2007)灰色博物館:詮釋與溝通的動力基地。博物館學季刊。第21卷第4期。5至25頁。
 吳延晃(2006)災難下的物體系:九二一地震後物件博物館化的故事。博物館學季刊。第20卷第2期。7至29頁。
 林崇熙(2005)博物館文物演出的時間辯證:一個文化再生產的考察。博物館學季刊。第19卷第3期。7至23頁。

 

博物館展示
 劉婉珍(2007)博物館就是劇場。台北:五觀藝術。
 陳佳利(2007)被展示的傷口:記憶與創傷的博物館筆記。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喬治艾里斯博寇/張譽騰等譯(1997/2000)第十三章及第十四章(202至237頁)。博物館這一行。台北市:五觀。
 張婉真(2005)博物館展示研究的方法與旨趣。論博物館學。59至76頁。台北:典藏。
 郭瑞坤(2006)博物館及其人的分類:以超級特展現象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0卷第3期。37至51頁。
 張芸菁(2007)博物館物件與歷史製作:澎湖縣西嶼鄉二崁聚落的例子。博物館學季刊。第21卷第4期。67至79頁。
 吳國淳(2007)博物館學習之詮釋及溝通內涵探究。博物館學季刊。第21卷第4期。81至89頁。
 蔡振家、陳佳利、李捷葳(2010)博物館中的文學聲景——試析聲音元素在文學展示中的角色與功能。博物館學季刊。第24卷第1期。93至115頁。
 雷祖康(2009)博物館展示微環境構成因素分析與展櫃分類判別方法之探索。博物館學季刊。第23卷第2期。79至96頁。
 劉藍玉(2009)為青少年策展:以慕尼黑三個特展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3卷第2期。61至72頁。
 張世宗(2009)兒童博物館的「展示韌體系統」:境教空間學習場域規劃設計策略初探。博物館學季刊。第23卷第2期。99至116頁。
 耿鳳英(2008)懷舊與創新:21世紀歷史展示新定位。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3期。39至53頁。
 蔡幸伶(2007)藝術作品的展示空間與設計實務。博物館學季刊。第21卷第2期。51至65頁。
 范賢娟(2007)以經驗為基礎的博物館學習理論。博物館學季刊。第21卷第1期。73至頁83。
 陳立民、張雅珮、陳婷婷(2007)文本再現與詮釋:試評「臺灣文學的發展」主題展。博物館學季刊。第21卷第1期。85至95頁。
 耿鳳英(2006)虛與實:新世紀的博物館展示趨勢。博物館學季刊。第20卷第1期。81至95頁。
 徐純(2005)。博物館學季刊。第19卷第1期。7至28頁。

 

博物館與數位化
 賴鼎陞(2009)博物館資訊學--展望博物館運用科技之系統化方法。博物館學季刊。第23卷第3期。17至35頁。
 林國平(2009)博物館科技應用前瞻分析. ——從Horizon Report 談起。博物館學季刊。第23卷第3期。5至15頁。

 

博物館的權力與政治
 Carol Duncan(1998)。文明化的儀式(Civilizing Rituals: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王雅各譯。台北:遠流出版。
 劉婉珍(2010)反制宰制--博物館人的能動性與政治行動。博物館學季刊。第24卷第3期。5至20頁。
 廖靜如(2006)宗教文物蒐藏:神聖與博物館化。博物館學季刊。第卷第期。67至81頁。
 李政亮(2006)帝國、殖民與展示:以1903年日本勸業博覽會「學術人類館事件」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0卷第2期。31至45頁。
 林玟伶(2010)不補助?--博物館補助的辯論與審思。博物館學季刊。第24卷第3期。47至61頁。
 Richard Sandell/陳佳利、城菁汝譯(2003)博物館與社會不平等的爭鬥:角色、責任、抗拒。博物館學季刊。第17卷第3期。7至23頁。

 

博物館與符號學及消費文化
 張婉真(2009)消費文化、博物館與社會大眾。博物館學季刊。第23卷第2期。5至20頁。
 陳慧玲(2009)法國博物館的戲劇詮釋發展:以七個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3卷第2期。73至98頁。
 李靜芳(2007)符號學在臺灣博物館教育研究與實踐上的應用:閱讀國立故宮博物院。博物館學季刊。第21卷第4期。27至65頁。
 陳佳利(2007)生命中不可再現之痛:論戰爭紀念博物館之展示與敘事策略。博物館學季刊。第21卷第1期。45至59頁。

 

博物館與文化創意產業
 廖凰玎(2010)論博物館數位典藏圖像授權法律關係——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4卷第2期。19至40頁。
 劉君祺(2009)創造個人化的參觀經驗——探討博物館融匯人文與科技的溝通方式。博物館學季刊。第23卷第4期。89至100頁。
 黃俊閎、邱盈心、張宜歆(2009)博物館的藝術授權與行銷策略:資源基礎觀點的實證分析。博物館學季刊。第23卷第1期。57至75頁。
 林明美、林元興(2007)博物館價值評估初探:以旅行成本法評估十三行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第21卷第4期。131至147頁。
 林明美(2007)以博物館作為都市振興的觸媒:以古根漢畢爾包分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1卷第2期。97至115頁。
 耿鳳英(2005)文化品牌與地方風格之建立:以日本吉普力美術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19卷第4期。23至31頁。
 曾信傑(2005)文化行銷:博物館在都市再生中扮演之角色。博物館學季刊。第19卷第4期。33至47頁。
 蔡旺洲(2005)全球化趨勢下的臺灣博物館展望:整合型地方文化行銷策略。博物館學季刊。第19卷第4期。49至67頁。

 

博物館與社群
 Davis, P. 1999. Ecomuseums- A Sense of Place. Leicester: University of Leicester.(關於社區博物館)
 劉襄儀(2007)當博物館遇上部落格:以公民媒體引導新興社群參與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第21卷第2期。67至95頁。
 陳佳利(2009)社區互動與文化參與新取徑:探萊斯特郡開放博物館的理念與實務。博物館學季刊。第23卷第2期。21至40頁。
 劉君祺(2008)為社群而存在:以美國西南地區三間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3期。87至95頁。
 劉襄儀(2008)社群時代的博物館教育展望。博物館學季刊。第22卷第2期。97至123頁。
 陳佳利(2004)社區博物館運動:全球化的觀點。博物館學季刊。第18卷第4期。43至57頁。
 陳秋子(2003)文化形式的歸屬與意義:以大廍社區營造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17卷第3期。75至89頁。

 

英文書籍(授課現場發給)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