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0702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SOU0006 課程名稱 社會學
英文名稱 Sociology
全/半年 必/選修 必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 小時
開課系級 社教系(學)1年級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社會學是社會科學的基礎,主要是探究人類生活如何被集體性的組織與建構起來的科學,社會不是個人的加總,社會成員間的長期互動,必然會衍生出個人之外的東西,諸如生活規範、價值、象徵符號、制度及儀式等。社會學的想像就是瞭解我們的經驗不只是個人的現象,也與整體的社會結構與型態有密切關連。當代社會學的主要課題包括: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社會行動與社會結構、文化、社會制度、社會不平等與社會正義、社會變遷、全球化、資訊與網路社會、科技與社會、環境議題…等。本課程引介社會學基本概念及理論觀點,並連結當下的社會現象與社會事件等案例。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探究社會學的重要概念、相關理論與方法,藉以豐富個人對自己存在處境的了解與詮釋,或提供批判反省的觀點。 學士:
 2-1 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3-1 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2. 培養探究社會議題、自我表述與溝通論辯的能力。 學士:
 2-1 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3-1 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3. 瞭解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學習尊重不同群體、參與公共事務與實現永續發展的價值觀。 學士:
 2-1 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3-1 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廖世璋
教學進度與主題

Week 1. 9/14課程介紹、上課要求、開始分組Week 2. 9/21社會學基礎:(1)社會學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2)個人與社會;(3)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4)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5)文化(Culture);(6)權力(Power);(7)社會體系(Social system);(8)社會學三大傳統;(9)社會學的分化。(10)Micro-sociology and macro-sociology;(11)社會化(Socialization)與再社會化(Re-socialization)。 (分組完成,抽籤分組報告順序)Week 3. 9/28文化:(1)文化生成;(2)文化的相對性及多元性;(3)文化要素及作用:Value/norm/sign/language;(4)國家機器(State apparatuses);(5)意識形態(Ideology);(6)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第一次(一、二組報告)Week 4. 10/5文化:(1)文化生成;(2)文化的相對性及多元性;(3)文化要素及作用:Value/norm/sign/language;(4)國家機器(State apparatuses);(5)意識形態(Ideology);(6)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第一次(三、四組報告)Week 5. 10/12團體與組織:(1)團體的定義與類型;(2)現代組織的類型;(3)韋伯之科層組織(Bureaucracy) ;(4)臺灣傳統產業與高科技產業組織的組織特質;(5)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第一次(五、六組報告)Week 6. 10/19社會階級:(1)階層化與不平等;(2)衝突論與功能論的觀點:階層化的古典理論、階層化的當代理論;(3)地位排序;(4)科層化的主觀與客觀分析;(5)不平等因素:分配與機會/個人與結構;(6)社會流動與不平等的再製:地位取得研究/機會不平等的結構分析。第一次(七、八組報告)Week 7. 10/26社會階級:(1)階層化與不平等;(2)衝突論與功能論的觀點:階層化的古典理論、階層化的當代理論;(3)地位排序;(4)科層化的主觀與客觀分析;(5)不平等因素:分配與機會/個人與結構;(6)社會流動與不平等的再製:地位取得研究/機會不平等的結構分析。(小影片:眷村二代)第一次(九、十組報告)Week 8. 11/2性別:(1)性別角色(Role);(2)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3)「做性別」(Doing gender)概念;(4)性別關係的四個面向:權力關係(父權體制Patriarchy、女性主義Feminism)、生產關係、情感關係、符號關係。第一次(十一、十二組報告)Week 9. 11/9族群關係:(1)種族及族群(Race and ethnic group);(2)族群認同(族群認同的形成、維持與轉變、多樣化發展);(3)及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4)臺灣原住民族群運動;(5)臺灣新住民;(6)全球化下的族群議題。第二次(一、二組報告)Week 10. 11/16期中考試Week 11. 11/23社會學相關影片觀賞及解析(一)Week 12. 11/30宗教:(1)宗教的定義:宗教信仰、神聖事物、宗教儀式、道德社群;(2)宗教社會學:傳承及類型(擴散性宗教Diffused religion及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3)現代社會中的宗教:世俗化、公民宗教(Civil religion)及公共宗教(Public religion)。醫療:(1)健康與生病的社會學解釋;(2)醫療標籤:醫療化(Medicalization)、生病角色(Sick role);(3)健康的社會不平等;(4)西方醫學;(5)醫療制度;(6)民俗療法(Folk healer)。第二次(三、四組報告)Week 13. 12/7經濟:(1)經濟的社會學分析;(2)馬克斯:異化(Alienation)(3)韋伯:市場制度;(4)格雷諾維特:鑲嵌理論(Embedded theory);(5)福特模式及後福特模式(Fordism & Post-Fordism);(6)資本主義結構:生產組織、全球化與工作;(7)當代臺灣生產與勞動:臺灣新經濟、台商、臺灣失業問題。權力政治:(1)權力、權威及正當性(Legitimacy);(2)現代國家機器;(3)民主政治;(4)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5)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alism);(6)臺灣現代國家機器。第二次(五、六組報告)Week 14. 12/14人口:(1)世界的人口趨勢:人口轉型及原因;(2)臺灣的人口轉型及原因;(3)人口轉型的後果;(4)第二次人口轉型。都市化:(1)都市化與都市體系;(2)郊區化與士紳化(Suburbanization and Gentrification);(3)個人與社區;(4)台灣的社會網絡與社區;(5)全球化與都市發展;(6)鉅型城市(Mega-cities);(7)社區營造(Community building);(8)都市生態學(Urban ecology)。第二次(七、八組報告)Week 15. 12/21社會運動:(1)動員結構及集體行為(Collective behavior);(2)政治機會;(3)文化構框(Cultural framing);(4)抗爭劇碼;(5)社會運動的邏輯。消費文化:(1)消費社會;(2)消費文化;(3)商品拜物教;(4)文化工業;(5)迷文化(phandom);(6)補償性消費;(7)體驗經濟;(8)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9)符號消費(Sign consumption);(10)品味與階級。第二次(九、十組報告)Week 16. 12/28資訊社會:(1)虛擬社區與網絡社會:新的社會型態與人際關係;(2)網路文化特性;(3)資訊社會的形成;(4)資訊通信科技與資訊社會。全球化與社會變遷:(1)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2)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3)世界體系理論(World system);(4)全球化理論(globalization);(5)後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 society);(6)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第二次(十一、十二組報告)Week 17. 1/4期末考試Week 18. 1/11社會學相關影片觀賞與解析(二)本課程補充說明:1.本課程將全面性的介紹社會學基本理論概念,希望藉由此課程讓同學更深入關心台灣社會的發展。2.本課程提供觀察社會現象的理論與方法,希望藉由對社會現象的理解,讓同學能關懷「他者」(others),進一步關心社會各種現象,並希望能進行社會實踐。3.授課老師著重在基礎社會學理論及概念的講述,以及引用當下正在發生中的社會現象與社會事件等案例。4.授課學生應能充滿熱情關心社會發展,運用理論概念深入理解社會現象,更重視的是能提出自己對於某些社會現象的觀察與想法,所以,需要隨堂收看相關媒體,密切注意社會發展現象。5.因為本課程計有三小時之久,為了降低社會學理論的單調性質,讓同學有更為豐富的收穫,在課程設計如下:(1)每次課堂安排在第二節及第三節課為每週「社會學基本理論單元」的基礎理論概念講述。(2)第一節課為每週「臺灣社會現象觀察分析」報告。(3)四次社會學相關影片觀賞、解析及討論。6.課程設計一:每週「社會學基本理論單元」,第一節及第二節,二小時,每週一至二個單元,授課方式如下:(1)先講述本單元之授課大綱。(2)進入本單元之主要內容。(3)進行本單元之問題及討論(請同學回答並列入平時計分)。(4)複習本單元之重要關鍵字。(5)綜覽本單元授課之重點摘要。7.課程設計二:每週「臺灣社會現象觀察分析」報告,第三節,一小時,為同學分組報告,每組五人,每一組每學期報告二次,報告方式如下: (1)題目自選,但是要與本週或上一週上課單元內容結合,所以在報告的同學要先預習閱讀下一週要上的單元內容,並提出自己的案例分析。(2)觀察分析在國內外發生的社會事件或現象,只要是你認為重要的、有趣的、諷刺的、辛辣的等社會現象(或社會亂象)。(3)針對自選的主題,可以自己收集雜誌、報紙、網站、影像、聲音、街頭訪問、甚至問卷等各種方式進行準備。(4)每次報告10分鐘,每週二組,每一組每學期會輪到二次。(5)報告方式:一般傳統形式、表演狀況劇、社會行動劇、展示及解說文物、製作影片等等,各種方式皆歡迎,看各組表達方式的「誠意」!(6)評分方式為:社會現象觀察議題重點掌握度、社會學理論運用程度、議題觀察深入程度、表達方式的活潑及精彩程度等。8.課程設計三:「社會學相關影片觀賞與解析」(1)每次同學每人需要寫學習單。(2)每次影片結束後將針對影片內容進行分組討論,並小組報告與全班分享心得。(3)現場交逾期不收,當日未到者請下週補假單及學習單。9.課程設計四:每一位同學需要在「觀看的力量」網頁上,發表「文化的日常-社會現象觀察與分析」照片圖文,共兩次,將由助教統一安排每一位同學自己的貼文日期,以自己拍的照片為限,文字不超過300字為原則,分析你看到的社會及文化現象。教學進度與主題附件

分組報告請以下列擇一(或三)觀點進行深入分析:功能論、衝突論、象徵互動論。

「社會學冷知識」單元,為培養觀察你的日常,在生活中看似習以為常,但是卻不平凡的社會現象,在部分時間分組,請同學討論及網路找出本週單元所教導的社會學名詞中,你自己好奇、有興趣發現的案例,並在課堂上分享,例如:「團體:在台灣哪一種類型團體的最多,是宗教、政治或其它?」,或是「規範:為什麼我們是靠右邊走?而不是左邊?它的起源是什麼?」,或是「價值:為什麼是女生穿裙子不是男生?」等。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講述社會學基本概念、相關社會案例分析
討論法 同學針對每一週報告進行討論
問題解決教學 通學針對社會文化議題進行討論並嘗試找出改善方式
合作學習 分組討論及報告
媒體融入教學 相關社會文化現象的影片及新聞
專題研究 針對社會文化議題進行專題研究及報告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20 % 兩次「社會學相關影片觀賞與解析」影片學習單10%,兩次「文化的日常-社會現象觀察與分析」10%
期中考 20 % 目前預定三十題選擇或複選題,一題申論題。
期末考 20 % 目前預定上三十題選擇或複選題,一題申論題。
課堂討論參與 10 % 上課平時之發言及討論踴躍情形。
出席 10 % (三次無故不到者依照校規處理)
報告 20 % 「臺灣社會現象觀察分析」平時報告。(一次報告10%,共二次)
參考書目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2009(精簡本三版)。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A. Giddens著,張家銘等譯 (民86) 。社會學(上、下)。台北:唐山。
T. Bilton等著,林子新等譯(民94)。社會學。台北:學富。
D. Popenoe著,劉雲德譯 (民81) 。社會學。台北:五南。
K. Browne 著,王振輝、張家麟譯 (民89) 社會學入門 台北:韋伯文化。
何文男、李天賞編著(民88)。社會學概要。台北:三民。
李明坤、黃紹倫主編(民82)。社會學新論。台北:商務。
宋鎮照(民86)。社會學。台北:五南。
吳逸驊。2007(初版22刷)圖解社會學。台北:易博士文化。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學理論(上)(下)台北:五南。
黃信陽等編訂。2007。基礎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
張平吾(民85)。社會學。台北:三民。
廖仁義譯。1995。批判的社會學導論(季登斯)。台北:唐山。
陳瀅巧。2007(初版8刷)。圖解文化研究。台北:易博士文化。
週業謙等譯。2002(5)。社會學辭典。台北:城邦文化。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