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599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TCM0002 課程名稱 臺灣文化研究導論
英文名稱 Introduction to Studies in Taiwan Culture
全/半年 必/選修 必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 小時
開課系級 臺文系(碩)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透過本課程讓學生認識台灣文化的學術價值。並藉由課堂的報告和討論,增進師生間的學術對話,並使教學相長。運用台灣文化的英文/外文資料,欣賞台灣文化的大要主題。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認識台灣文化的學術價值 碩士:
 1-6 將台灣文化、語言及文學轉化為母語教學、鄉土教學、或是國際交流與跨文化翻譯的活動
 2-1 具有使用檔案、文獻、文本的能力
2. 運用台灣文化的英文/外文資料 碩士:
 1-5 具有跨國或跨語言的比較能力
 2-3 具有三種以上的語言能力(中文、英文、日文、台語、客語、原住民語言)
 2-5 具有分析、組織、書寫能力,將資料轉化為論文、簡報、調查報告
3. 欣賞台灣文化的大要主題 碩士:
 3-1 具有多元文化適應能力
 3-2 具有專業反思能力
 4-1 尊重學術倫理與智慧財產權
 4-2 對台灣語言、文化、文學的主體性具有使命感與承諾。何謂台灣主體性,抱持開放、多元、尊重的態度,以理性和平方式與社會各界溝通,廣納各方意見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林淑慧 賀安娟
教學進度與主題

1-9週賀安娟老師上課預定教學進度:

(視研究生學習情況彈性調整)

週 1  9月 11日 台灣文化主題:史前與早期討論(一)

參考文獻:

張炎憲主編 (1988)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南港: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周婉窈 (2012) ,《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 (海洋篇) , (臺北: 聯經出版)

 

週 2  9月 18日台灣文化主題:史前與早期應用(二)

參考文獻:

方豪 (1994) ,《臺灣早期史綱》(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Stevens, Keith (2015) , “Images on Taiwanese Temple Altars of Koxinga and His Generals”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55, pp. 157-182.

 

週 3  9月 25日台灣文化主題:清代討論(一)

參考文獻:

王世慶 (2004) ,《臺灣史料論文集》 上冊 ,(臺北縣: 稻鄉出版社)

王世慶 (2004) ,《臺灣史料論文集》 下冊 ,(臺北縣: 稻鄉出版社)

 

週 4  10月 2日台灣文化主題:清代應用(二)

參考文獻:

詹素娟主編 (2011),《族群 歷史與地域社會 – 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南港: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李宗翰(2015),〈清代地方志的知識性質:以光緒「金門志」為例〉,《漢學研究》

33:3, 241-274頁

林慶弧(2015) ,〈臺灣儒學與書院的藏書:以清代方志為中心〉,《臺灣文獻》

66:2, 1-37頁

 

週 5  10月 9日 台灣文化主題:日治討論(一)

黃俊傑,何寄澎主編 (2002),《臺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臺北市:臺大出版社)

周婉窈 (2012) ,《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 (殖民地篇) ,(臺北: 聯經出版)

 

週 6  10月 16日台灣文化主題:日治應用(二)

參考文獻:

利天龍(2015),〈日治時期屏東公園的創設,管理與地景變遷〉,《屏東文獻》19, 3-83頁

張淑卿(2015)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新高阿里山風景明信片印行單位初探〉,《歷史台灣》10, 131-148頁

張慧娟,莊世滋(2015) ,〈臺灣日治時期菊化文化政策推展之探討〉,《彰化文獻》20, 61-85頁

Morris, Andrew D. (2015) ,Japanese Taiwan: Colonial Rule and its Contested Legacy (London: Bloomsbury)

 

週 7  10月 23日台灣文化主題:戰後討論(一)

參考文獻:

黃俊傑,何寄澎主編 (2002),《臺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臺北市:臺大出版社)

王世慶 (2004) ,《臺灣史料論文集》下冊,(臺北縣: 稻鄉出版社)

 

週 8  10月 30日台灣文化主題:戰後應用(二)

何義麟 (2006) ,《跨越國境線- 近代臺灣去殖民化之歷程》, (臺北縣: 稻鄉出版社)

呂芳上編 (2015) ,《戰後初期的臺灣 (1945-1960s) 》,( 台北:國史館)

 

週 9  11月 6日台灣文化主題:數位人文與戰後初期的臺灣的研究

參考文獻:

項潔編 (2011) ,《數位人文研究叢書 1至 4》,(臺北市: 臺大出版中心)

 

10-18週林淑慧老師上課預定教學進度:

(視研究生學習情況彈性調整)

 

10. 11月 13日 說明課程主旨、上課方式、內容進度、課堂討論等實施方法,以及台灣文化導論,並回顧相關研究成果。

 

11.  11月 20日 文獻學與文化理論

林開世,〈風景的形成和文明的建立:十九世紀宜蘭的個案〉,《台灣人類學刊》1(2):1-39,2003

林淑慧,2007,〈台灣閩南生命禮俗諺語的文化詮釋〉,《民間文學年刊》創刊號,頁111-144。

張京媛編,1995,《後殖民主義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

 

12. 11月 27日 地方研究理論

Tim Cresswell著 徐若玲,王志弘譯 2006《Place: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定義地方〉、〈地方的系譜〉、〈人文主義地理學〉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    1998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林淑慧,〈台灣方志所載禮儀與飲食文化的詮釋〉,2009,《禮俗.記憶與啟蒙:台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第二章

 

13.  12月 4日  數位人文學

林淑慧《再現文化:台灣近現代移動意象與論述》臺北:萬卷樓,2017。

林淑慧,2011.12,〈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於清治前期采風詩文研究的應用〉,《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台北:台大出版中心,頁137-155。

 

14.  12月 11日 文化再現相關論文導讀

鄭毓瑜,2005,《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

林淑慧,2008.12,〈旅遊、記憶與論述─蔡廷蘭《海南雜著》的跨界之旅〉,《漢學研究》,第26卷第4期,頁219-247。

林淑慧,2016.04,〈再現風景:歌仔冊的台灣文化記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2期,頁49-77。

 

15.  12月 25日 論文大綱架構與脈絡

檢視尋覓問題意識(Research Question)、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 、分析架構 (Analytical Framework )

 以文獻研究法與田野調查法,廣泛閱讀一手資料,有助於問題意識的產生。再從問題意識中,找尋整個研究所想要解答的問題為何?並蒐尋與問題相關的研究成果,以主題相關的文獻進行批判性的回顧與評估。文獻回顧基本上要能夠將相關的書籍或論文置於更大的學術脈絡下審視,以呈現這些文獻彼此之間有互相對話的基礎。為了解答問題意識的相關面向,故思考將採行何種分析架構及研究方法。透過研究素材的歸納整理,如何應用理論詮釋文本,並回答研究之始所提出的問題。

 

16.  1月1 日 元旦假期

繳交試擬期末報告初稿。

17.   1月8 日 時空記憶與文化詮釋

David De-wei Wang and Ping-hui Liao Eds,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 History, Culture, Memory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8.  學期論文修改發表與討論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講述台灣文化相關概念與應用
討論法 學術論文研讀與課堂討論
合作學習 討論及講評
實地考察、參訪 參加研討會
媒體融入教學 資料庫應用
專題研究 文化再現專題
其他 聆聽專題演講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課堂討論參與 30 % 課堂發表、資料蒐集、討論等項目
出席 20 % 出席並參與討論
報告 20 % 口頭報告
專題 30 % 空間再現專題
參考書目

(一)教師自編每週研讀的論文講義。

(二)專書

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豐懋、劉苑如主編,2002,《空間、地域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

 

杜正勝,1998,《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林淑慧,2009 ,《禮俗.記憶與啟蒙:台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

數位典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林淑慧,2007,《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林淑慧,2002,《台灣文化采風: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槎錄」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范銘如,2008,《文學地理: 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

 

張京媛編,1995,《後殖民主義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

 

廖炳惠,1994,《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麥田出版公司。

 

鄭毓瑜,2005,《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

 

林開世,2003,〈風景的形成和文明的建立:十九世紀宜蘭的個案〉,《台灣人類學刊》1(2):1-39。

 

蘇碩斌,2005,《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台北:左岸。

 

尾崎秀樹,1971,《舊殖民地文學の研究》,日本﹕勁草書局。

 

伊能嘉矩,1928《臺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

 

溝口雄三等編,1992,《漢字文化圈の歷史と未來》,東京:大修館書店。

 

臺灣總督府台灣史料編纂委員會,1900,《台灣史料稿本》第十七卷,台北:台灣總督府台灣史料編纂委員會。

 

C.E.S.、周學普譯,1956,《被遺誤之臺灣》,收錄於《臺灣經濟史三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Edward J. Mayo, Lance P. Jarvis、蔡麗伶譯,1990,《旅遊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

 

Edward W. Said,蔡源林譯,2001,《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G. Taylor,劉克襄譯,1992,《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

 

John Urry,2007,《觀光客的凝視》,(國立編譯館主譯),葉浩譯,台北市:書林。

 

Benedict Anderson.1991.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York:Verso.

 

Mouffe, Chantal.1994.Travellers` Tales: Narratives of Home and Displacement. George Robertson et al eds., London: Routledge.

 

Pierre Bourdieu.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ratt, Mary Louise.1992.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 New York: Routledge.

 

Teng, Emma Jinhua.1994.“Travel Writing and Colonial Collecting: Chinese Travel Accounts of Taiwan from the Seventeenth through Nineteenth Centuries” Department of East Asia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of Harvard University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2004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1683-1895,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im Cresswell.2006.《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若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