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907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TCU3008 課程名稱 現代散文
英文名稱 Modern Taiwan Prose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臺文系(學)2年級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旨在導論臺灣現當代文學的發展與類型風景。除了幫助修課學生掌握臺灣現當代散文發展源流、主導文化暨市場機制,以及作家之思考態度,亦希望藉由深入文本,於思索與討論之際,訓練分析與鑑賞能力。除此之外,亦有意培養學生以基礎的語言文字的掌握與散文創作能力。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指導研究生廣泛閱讀台灣現代散文,以增進其文學與文化論析的能力。 學士:
 1-3 熟悉台灣文學的內涵與發展
 2-1 具備瞭解台灣文學、語言與文化的專業知識
 2-2 具備認識台灣相關議題闡述能力
 3-2 具有在地觀點的國際視野
 4-1 養成對台灣語言、文化、文學的使命感
2. 藉由評論臺灣現代散文與文化論述相關領域的學術論文,探討散文的研究方法。 學士:
 1-3 熟悉台灣文學的內涵與發展
 2-1 具備瞭解台灣文學、語言與文化的專業知識
 2-2 具備認識台灣相關議題闡述能力
 3-1 具備多元文化價值觀
 3-2 具有在地觀點的國際視野
 4-1 養成對台灣語言、文化、文學的使命感
3. 從課堂發表論文的過程中,習得應用文學與文化理論的要領。 學士:
 1-3 熟悉台灣文學的內涵與發展
 2-1 具備瞭解台灣文學、語言與文化的專業知識
 2-2 具備認識台灣相關議題闡述能力
 3-1 具備多元文化價值觀
 3-2 具有在地觀點的國際視野
 4-1 養成對台灣語言、文化、文學的使命感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陳允元
教學進度與主題

一、課程介紹:台文系學生的散文課──閱讀、批判與回應

 

二、導論:反面的界定?──散文的概念與歷史脈絡

 

三、記憶的刮除與複寫:散文中的都市空間

張惠菁,〈違章建築〉、〈福和橋〉

舒國治,〈水城台北〉

 

四、飲食的在地性與全球化

焦桐,〈論早餐〉、〈台式日本料理〉

劉克襄,〈木柵菜市場〉

 

五、追尋與錯身:兼論創作的影響與變體

陳芳明,〈相逢有樂町〉

言叔夏,〈日暮日暮里〉

 

六、愛與病與死:兼論情感及其節制

簡媜,〈病役通知書〉

劉梓潔,〈父後七日〉

 

七、秘密交談:論散文中的詩性

童大龍(夏宇),〈交談〉

袁哲生,〈靜止在樹上的羊〉

 

八、身體與性/別

湯舒雯,〈初經‧人事〉

楊隸亞,〈女子漢〉

 

九、母語之必要:兼論隱含讀者

廖玉蕙,《講一个故事予恁聽》系列

陳允元,〈予台灣少年阿公的手紙〉、〈Hō͘台灣少年阿公ê手紙(the-gá-mih)〉

 

十、寫作引導(一):散文如何回應個人生命?

 

十一、寫作討論會(一)

 

十二、部落、都市與國家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

利格拉樂‧阿女烏,〈祖靈遺忘的孩子〉

迪洋‧馬督雷樣,〈我在博愛特區的這一天〉

 

十三、報導者與編輯台

房慧真,〈第一件差事〉

孫梓評,〈守門員的焦慮〉

 

十四、書寫與運動

吳叡人,〈希望之書〉

楊翠,〈運動青年母親的太陽花日誌〉

 

十五、關於龍瑛宗的三種書寫:台文知識如何走出學院?

劉克襄,〈回到木瓜樹的小鎮──龍瑛宗的南方之旅〉

朱宥勳,〈玻璃壁內的生活──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盛浩偉,〈1937:也許,在六月的那一天〉

 

十六、寫作引導(二):散文如何回應台灣歷史與當代社會?

 

十七、寫作討論會(二)

 

十八、期末總結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老師分析與講解
討論法 分組討論與口頭報告
實驗/實作 散文作業兩篇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60 % 期中、期末各一篇散文作業,第一篇圍繞著個人生命經驗展開,第二篇則必須進一步運用台文的專業知識與批判性思考,回應台灣歷史與當代社會。
課堂討論參與 30 % 分組討論與口頭報告
出席 10 % 連續點名3次未到、或學期5次點名未到(含),學期成績不及格
參考書目

一、論述類:

何寄澎,《永遠的搜索:台灣散文跨世紀觀省錄》(台北:聯經,2014年)。

周芬伶,《散文課》(台北:九歌,2014)。

林淑慧,《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台北:學生書局,2007年)。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台北:印刻,2003年)。

張春鳳,《台語文學概論》(台北:前衛,2001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2006年)。

陳伯軒,《文本多維:台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台北:秀威,2010年)。

趙偵宇,《觀念、分類與文類源流:日治時期的臺灣現代散文》(台北:秀威,2016年)。

廖瑞銘,《舌尖與筆尖──台灣母語文學的發展》(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

鍾怡雯,《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Ⅰ》(台北:聯經,2016年)。

鍾怡雯,《后土繪測:當代散文論Ⅱ》(台北:聯經,2016年)。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2004年)。

 

二、選集類:

甘炤文、陳建男編,《台灣七年級散文金典》(台北:釀出版,2011年)。

向陽編,《報導文學讀本》(台北:二魚,2002年)。

周芬伶、鍾怡雯編,《散文讀本》(台北:二魚,2002年)。

阿盛編,《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台北:九歌,2008年)。

凌性傑、楊佳嫻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台北:麥田,2013年)。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卷》(台北:印刻,2003年)。

高嘉謙、黃錦樹編,《散文類》(台北:麥田,2015年)。

陳芳明、張瑞芬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台北:麥田,2006年)。

陳萬益編,《國民文選(散文卷)》(台北:玉山社,2005年)。

楊牧、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續編)》(台北:洪範,2002年)。

楊牧編,《現代中國散文選》(台北:洪範,1981年)。

鍾怡雯、陳大為,《天下散文選19702010台灣》(台北:天下,2010年)。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