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915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TCU3016 課程名稱 臺灣原住民族文學選
英文名稱 Selected Readings in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臺文系(學)3年級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原住民漢文文學為主,介紹原住民詩歌、散文、小說及其相關文化議題。透過文本的閱讀和分析,讓同學瞭解原住民文學之美與多樣性,進而瞭解各原住民族的文學特色,並也進一步分析原住民女性作家的特色,及其作品所反映的原住民女性議題。關注原住民所遭遇的社會處境與生存困境,及其多重邊緣處境。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了解原住民文學發展概況 學士:
 1-2 瞭解台灣文化多樣化的互動關係
 1-3 熟悉台灣文學的內涵與發展
 2-1 具備瞭解台灣文學、語言與文化的專業知識
 2-3 具備將台灣相關知識轉化為母語教學、鄉土教學能力
 3-1 具備多元文化價值觀
 4-2 具有開放的心胸
2. 認識原住民作家,賞析原住民文學作品,發掘作家的人文關懷與省思 學士:
 1-2 瞭解台灣文化多樣化的互動關係
 1-3 熟悉台灣文學的內涵與發展
 2-1 具備瞭解台灣文學、語言與文化的專業知識
 2-2 具備認識台灣相關議題闡述能力
 2-3 具備將台灣相關知識轉化為母語教學、鄉土教學能力
 3-1 具備多元文化價值觀
 4-2 具有開放的心胸
3. 瞭解原住民女性作家、作品特色及其內部困境 學士:
 1-2 瞭解台灣文化多樣化的互動關係
 1-3 熟悉台灣文學的內涵與發展
 2-1 具備瞭解台灣文學、語言與文化的專業知識
 2-2 具備認識台灣相關議題闡述能力
 2-3 具備將台灣相關知識轉化為母語教學、鄉土教學能力
 3-1 具備多元文化價值觀
 4-1 養成對台灣語言、文化、文學的使命感
 4-2 具有開放的心胸
4. 善用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資源 學士:
 2-1 具備瞭解台灣文學、語言與文化的專業知識
 2-3 具備將台灣相關知識轉化為母語教學、鄉土教學能力
 2-4 具有結合多媒體及資訊科技與台灣專業知識之推廣能力
 4-1 養成對台灣語言、文化、文學的使命感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陳允元
教學進度與主題

一、課程介紹:文學史書寫‧族群‧權力

 

二、台灣原住民文學導論:原住民文學如何可能?

孫大川,〈原住民文化歷史與心靈世界的摹寫──試論原住民文學的可能〉

浦忠成,〈原住民文學發展的幾回轉折──由日據時期以迄現在的觀察〉

瓦歷斯‧諾幹,〈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台灣原民文學與社會的初步觀察〉

 

三、殖民的與現代的:佐藤春夫的「理蕃政策」批判及其觀看視線

佐藤春夫,〈霧社〉

 

四、戰後原住民的「國籍歸屬」

下山一、下山操子,《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

 

五、原住民與二二八事件

浦忠成,《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傳記》

 

六、1960年代:原住民漢語文學的發端與主體意識的朦朧

陳英雄,《域外夢痕》

 

七、1980年代原住民運動的興起

原住民電視台,《原運 第一集 風起雲湧的時代》

 

八、原住民漢語詩歌專題:從莫那能(1956-)到沙力浪(1981-

莫那能,《美麗的稻穗》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台北:印刻,2003年)。

 

九、拓拔斯‧塔瑪匹瑪(1960-)專題

《最後的獵人》、《情人與妓女》、《蘭嶼行醫記》

 

十、瓦歷斯‧諾幹(1961-)專題

《荒野的呼喚》、《番刀出鞘》、《伊能再踏查:記憶部落族群的泰雅詩篇》

 

十一、利格拉樂‧阿女烏(1969-)專題

《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祖靈遺忘的孩子》

 

十二、原住民作家演講(預計邀請利格拉樂‧阿女烏蒞臨)

 

十三、里慕伊‧阿紀(1962-)專題

《山野笛聲》、《山櫻花的故鄉》

 

十四、夏曼‧藍波安(1957-)專題

《八代灣的神話》、《冷海情深》、《黑色的翅膀》

 

十五、奧威尼‧卡露斯(1945-)專題

《雲豹的傳人》、《野百合之歌》

 

十六、巴代(1962-)專題

《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上)》、《馬鐵路: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下)》

 

十七、原住民的影像敘事:觀看與再現

萬仁,《風中緋櫻》

魏德聖,《賽德克‧巴萊》

 

十八、綜合討論與課程總結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老師分析與講解
討論法 分組討論與口頭報告
媒體融入教學 紀錄片放映
其他 作家演講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課堂討論參與 50 % 分組討論與口頭報告
出席 10 % 連續點名3次未到、或學期5次點名未到(含),學期成績不及格
報告 40 % 期末報告一篇
參考書目

吳明益,《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以書寫解放自然》(台北:夏日,2011年)。

李台元,《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的書面化歷程》(台北:政大出版社,2016年)。

邱雅芳,《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台北:聯經,2017年)。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小說卷》(台北:印刻,2003年)。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卷》(台北:印刻,2003年)。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台北:印刻,2003年)。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台北:印刻,2003年)。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台北:里仁,2009年)。

陳偉智,《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

溫席昕,《日治時期在臺日本警察的原住民書寫:以重要個案為分析對象》(台北:秀威,2016年)。

董恕明,《山海之內天地之外──原住民漢語文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

劉秀美、蔡可欣,《山海的召喚──台灣原住民口傳文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

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台北:印刻,2013年)。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