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614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THM0053 課程名稱 臺灣史料與研究法(一)
英文名稱 Seminar in Taiwan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aiwan History(I)
全/半年 必/選修 必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臺史所(碩)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一、 教學主旨 本課程以臺灣史料之介紹與研究方法之引介為主要內容,目的在分析各類史料的特性、運用與史學研究的觀念、理論、方法等,除了讓學生瞭解作為歷史研究基礎的史料內容以外,更訓練學生洞悉史料記錄的觀點與不同史料之相互辯證。 二、教學目標 (一)瞭解史料的性質與如何利用於學術研究。 (二)瞭解臺灣史研究狀況。 (三)臺灣史料研讀與研究方法之探討。 (四)重要的臺灣史料內容介紹。 (五)瞭解臺灣史料主要庋藏場所與網站。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使學生能瞭解史料的性質與如何利用於學術研究 碩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2-1 歷史專題研究與寫作能力
2. 使學生瞭解臺灣史研究狀況 碩士: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索能力
 3-2 具備人文關懷及追求專業成長的能力
 4-1 具備多元文化價值觀
 4-2 具備臺灣主體性思維與世界觀
3. 使學生能學得研究方法進行歷史專題研究 碩士:
 2-1 歷史專題研究與寫作能力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索能力
4. 使學生瞭解臺灣史料主要庋藏場所與網站擴大史料搜尋的廣度 碩士:
 1-2 跨學科研究能力
 2-3 具備史學多元應用能力
 4-2 具備臺灣主體性思維與世界觀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張素玢
教學進度與主題

一、緒論

 

吳密察,〈「歷史」的出現〉,收錄於黃富三等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展望》,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頁1-21。

 

張炎憲,〈臺灣史研究與臺灣主體性〉,收錄於張炎憲等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6,頁431-451。

 

戴國輝,<台灣史的微觀及宏觀>,《國史館復刊》24,1998.06。

 

施志汶,〈近十年歷史研究所臺灣史碩士論文之考察(1993~2002年)〉,《臺灣史料研究》21期,2003.09,頁54-87。

 

施志汶,〈「臺灣史研究的反思」--以近十年來國內各校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為中心(1983-1992)〉,歷史學報(師大)22期,1994.06,頁413-446。

 

林玉茹,〈1945年以來臺灣學者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課題與研究趨勢的討論(1945~2000)〉,《臺灣史料研究》21期,2003.09,頁2-33。

 

三澤真美恵,〈2006年の歴史学界回顧と展望——台湾〉,《史學雜誌》,116編5号(2007.5),頁244-246。

 

黃富三(主編),吳叡人、陳培豐、陳姃湲(編輯),《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06年度》,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

 

二、荷蘭東印度公司(VOC)

 

林偉盛,〈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有關台灣史料介紹〉,《漢學研究通訊》19:3,2000.9。

 

曹永和,〈簡介台灣開發史資料--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台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1996。

 

永積洋子,劉序楓譯,〈由荷蘭史料看十七世紀的台灣貿易〉,《中國海洋史論文集》7。

 

J.C.Blusse等,江樹生譯,《熱蘭遮城日誌》第一~三冊,台南:台南市政府,2000-2003。

 

陳宏維,〈荷蘭時代末期臺灣西部漢人投資活動〉,《臺灣文獻》,58卷4期(2007.12),頁95-124。

 

曾品滄,〈物競與人擇——荷治與明鄭時期臺灣的農業發展與環境改造〉,《國史館學術集刊》,14期(2007.12),頁1-38。

 

四、西班牙、明代

 

陳第,《東番記》

 

張燮,《中西洋考》

 

鄭樑生,〈明代倭寇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兼言倭寇史料〉,《淡江史學》11,2000.6。

 

鮑曉鷗著,李毓中譯,〈有關台灣的西班牙史料〉,《台灣風物》,45:3,1995.9。

 

李毓中,〈西班牙殖民台灣時期的史料:聖薩爾瓦多城的財務報告〉,《台灣史料研究》14,1999,頁119-146。

 

DiegoAduarte(著),李毓中、黃翠玲(譯),〈1632年迪亞哥.阿度阿爾特(DiegoAduarte)修士所寫「艾爾摩莎島事務報告(MemorialdelasCosasPertenecientesaIslasHermosa)」〉,《臺灣文獻》,58卷3期(2007.9),頁295-308。

 

甘為霖(著)、陳復國(譯),《臺灣佈教之成功》,臺南:教會公報,2007。

 

江樹生(譯),《荷蘭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一)1622-1626》,臺北:南天,2007,296頁。

 

周婉窈,〈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臺大歷史學報》,40期(2007.12),頁93-148。

 

Andrade,Tonio,“ChineseUnderEuropeanRule:TheCsaeofSino-DutchMediatorHeBin,”LateImperialChina28:1(Jun.2007),pp.1-33.

 

五、鄭氏王朝

 

湯熙勇,〈鄭成功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之論文與書目〉,《史聯雜誌》15,1989。

 

施偉青,〈施琅與吳英史事的若干考辨〉,收入汪榮祖編,《地方史研究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7),頁341-362。

 

六、清代方志、遊記

 

郁永河,《裨海記遊》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

 

蔣毓英,《臺灣府志》

 

周鍾瑄、陳夢林,《諸羅縣志》

 

施志汶,〈臺灣史研究的史料運用問題:以清代渡臺禁令為例〉,《臺灣史蹟》36,2000.06,頁148-189。

 

何孟侯,〈「釋迦」在臺灣——從歷史記錄中看臺灣的釋迦果〉,《臺東文獻》,13期(2007.10),頁93-114。

 

七、故宮檔案

 

莊吉發,〈故宮檔案與清代台灣史研究〉,《台灣文獻》49:4,1998。

 

莊吉發,〈從故宮檔案看清代行政區域的調整〉,《台灣史研究》2:1,頁161-175。

 

馮明珠(主編),《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專案檔暨方略叢編: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沉香亭企業,2007。

 

馮明珠(主編),《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專案檔暨方略叢編:臺灣檔》,臺北:沉香亭企業,2007。

 

八、古文書

 

古文書導讀

 

張素玢,《苗栗縣鯉魚潭巴宰平埔族調查研究暨古文書彙編》,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7。

 

九、淡新檔案

 

蔡淵絜,〈《淡新檔案》與清季台北家族史研究〉,《清代檔案與台灣史研究學術討論會》,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06。

 

十、地圖圖冊圖像

 

江樹生講解,《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台北:漢聲出版社,1997。

 

林偉盛,〈評《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國史館館刊》29,2000.12,頁245-256。

 

夏黎明,《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

 

蕭瓊瑞,《六十七(番社采風圖)之歷史考察:十八世紀中葉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臺南:久洋出版社,1997。

 

陳建守,〈圖像的歷史重量:引介彼得‧柏克著《目擊:當作歷史重量的圖像用圖》〉,《新史學》18:1,2007.3,頁197-203。

 

RobertEskildsen,〈ForeignViewsofDifferenceandEngagementalongTaiwan’sSino-AboriginalBoundaryinthe1870’s〉,收錄於黃克武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12,頁253-287。

 

蕭瓊瑞,《懷鄉與認同:台灣方志八景圖研究》,台北:典藏藝術家,2006。

 

林開世,〈風景的形成與文明的建立:十九世紀宜蘭的個案〉,《台灣人類學刊》1:2,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3,頁23。

 

林開世,〈方志的呈現與再現──以《噶瑪蘭廳志》為例〉,《新史學》18:2,2007.6,頁1-60。

 

吳密察等(撰文),《地圖臺灣:四百年來相關臺灣地圖》,臺北:南天,2007。

 

TedA.Telford(主編)

 

《美國猶他家譜學會攝影臺灣私藏家族及地方歷史資料目錄》,臺北:成文,2007,1128頁。

 

番社采風圖

 

職貢圖

 

台灣堡圖

 

十一、外交檔、經濟檔(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

 

莊樹華,(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外交檔案有關台灣史料介紹〉,《台灣文獻》47:3,1996.09,頁171-183。

 

十二、戶籍、地籍資料

 

十三、其他

 

王明珂,〈典範歷史與邊緣歷史:文獻口述及其他〉,《國史館館刊》29,2000.12,頁11-20。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討論法  
實地考察、參訪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20 %  
課堂討論參與 30 %  
報告 30 %  
其他 20 % 實地考察
參考書目

吳密察,〈「歷史」的出現〉,收錄於黃富三等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展望》,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頁1-21。

 

張炎憲,〈臺灣史研究與臺灣主體性〉,收錄於張炎憲等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6,頁431-451。

 

戴國輝,<台灣史的微觀及宏觀>,《國史館復刊》24,1998.06。

 

施志汶,〈近十年歷史研究所臺灣史碩士論文之考察(1993~2002年)〉,《臺灣史料研究》21期,2003.09,頁54-87。

 

施志汶,〈「臺灣史研究的反思」--以近十年來國內各校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為中心(1983-1992)〉,歷史學報(師大)22期,1994.06,頁413-446。

 

林玉茹,〈1945年以來臺灣學者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課題與研究趨勢的討論(1945~2000)〉,《臺灣史料研究》21期,2003.09,頁2-33。

 

三澤真美恵,〈2006年の歴史学界回顧と展望——台湾〉,《史學雜誌》,116編5号(2007.5),頁244-246。

 

黃富三(主編),吳叡人、陳培豐、陳姃湲(編輯),《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06年度》,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

 

林偉盛,〈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有關台灣史料介紹〉,《漢學研究通訊》19:3,2000.9。

 

曹永和,〈簡介台灣開發史資料--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台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1996。

 

永積洋子,劉序楓譯,〈由荷蘭史料看十七世紀的台灣貿易〉,《中國海洋史論文集》7。

 

J.C.Blusse等,江樹生譯,《熱蘭遮城日誌》第一~三冊,台南:台南市政府,2000-2003。

 

陳宏維,〈荷蘭時代末期臺灣西部漢人投資活動〉,《臺灣文獻》,58卷4期(2007.12),頁95-124。

 

曾品滄,〈物競與人擇——荷治與明鄭時期臺灣的農業發展與環境改造〉,《國史館學術集刊》,14期(2007.12),頁1-38。

 

陳第,《東番記》

 

張燮,《中西洋考》

 

鄭樑生,〈明代倭寇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兼言倭寇史料〉,《淡江史學》11,2000.6。

 

鮑曉鷗著,李毓中譯,〈有關台灣的西班牙史料〉,《台灣風物》,45:3,1995.9。

 

李毓中,〈西班牙殖民台灣時期的史料:聖薩爾瓦多城的財務報告〉,《台灣史料研究》14,1999,頁119-146。

 

DiegoAduarte(著),李毓中、黃翠玲(譯),〈1632年迪亞哥.阿度阿爾特(DiegoAduarte)修士所寫「艾爾摩莎島事務報告(MemorialdelasCosasPertenecientesaIslasHermosa)」〉,《臺灣文獻》,58卷3期(2007.9),頁295-308。

 

甘為霖(著)、陳復國(譯),《臺灣佈教之成功》,臺南:教會公報,2007。

 

江樹生(譯),《荷蘭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一)1622-1626》,臺北:南天,2007,296頁。

 

周婉窈,〈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臺大歷史學報》,40期(2007.12),頁93-148。

 

Andrade,Tonio,“ChineseUnderEuropeanRule:TheCsaeofSino-DutchMediatorHeBin,”LateImperialChina28:1(Jun.2007),pp.1-33.

 

湯熙勇,〈鄭成功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之論文與書目〉,《史聯雜誌》15,1989。

 

施偉青,〈施琅與吳英史事的若干考辨〉,收入汪榮祖編,《地方史研究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7),頁341-362。

 

郁永河,《裨海記遊》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

 

蔣毓英,《臺灣府志》

 

周鍾瑄、陳夢林,《諸羅縣志》

 

施志汶,〈臺灣史研究的史料運用問題:以清代渡臺禁令為例〉,《臺灣史蹟》36,2000.06,頁148-189。

 

何孟侯,〈「釋迦」在臺灣——從歷史記錄中看臺灣的釋迦果〉,《臺東文獻》,13期(2007.10),頁93-114。

 

莊吉發,〈故宮檔案與清代台灣史研究〉,《台灣文獻》49:4,1998。

 

莊吉發,〈從故宮檔案看清代行政區域的調整〉,《台灣史研究》2:1,頁161-175。

 

馮明珠(主編),《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專案檔暨方略叢編: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沉香亭企業,2007。

 

馮明珠(主編),《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專案檔暨方略叢編:臺灣檔》,臺北:沉香亭企業,2007。

 

張素玢,《苗栗縣鯉魚潭巴宰平埔族調查研究暨古文書彙編》,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7。

 

蔡淵絜,〈《淡新檔案》與清季台北家族史研究〉,《清代檔案與台灣史研究學術討論會》,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06。

 

江樹生講解,《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台北:漢聲出版社,1997。

 

林偉盛,〈評《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國史館館刊》29,2000.12,頁245-256。

 

夏黎明,《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

 

蕭瓊瑞,《六十七(番社采風圖)之歷史考察:十八世紀中葉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臺南:久洋出版社,1997。

 

陳建守,〈圖像的歷史重量:引介彼得‧柏克著《目擊:當作歷史重量的圖像用圖》〉,《新史學》18:1,2007.3,頁197-203。

 

RobertEskildsen,〈ForeignViewsofDifferenceandEngagementalongTaiwan’sSino-AboriginalBoundaryinthe1870’s〉,收錄於黃克武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12,頁253-287。

 

蕭瓊瑞,《懷鄉與認同:台灣方志八景圖研究》,台北:典藏藝術家,2006。

 

林開世,〈風景的形成與文明的建立:十九世紀宜蘭的個案〉,《台灣人類學刊》1:2,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3,頁23。

 

林開世,〈方志的呈現與再現──以《噶瑪蘭廳志》為例〉,《新史學》18:2,2007.6,頁1-60。

 

吳密察等(撰文),《地圖臺灣:四百年來相關臺灣地圖》,臺北:南天,2007。

 

TedA.Telford(主編)《美國猶他家譜學會攝影臺灣私藏家族及地方歷史資料目錄》,臺北:成文,2007,1128頁。

 

番社采風圖

 

職貢圖

 

台灣堡圖

 

莊樹華,(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外交檔案有關台灣史料介紹〉,《台灣文獻》47:3,1996.09,頁171-183。

 

王明珂,〈典範歷史與邊緣歷史:文獻口述及其他〉,《國史館館刊》29,2000.12,頁11-20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