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1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3246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THM0063 課程名稱 歷史地理研究
英文名稱 Studies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臺史所(碩)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將帶領學生理解「歷史地理」是什麼,且利用臺灣研究上的個案,來詮釋地理空間與歷史脈絡的彼此關係。課程設計上,除了先理解歷史與地理在時空脈絡下彼此的交互關連與作用外,也將介紹各種歷史地圖與歷史航照的收集,如何數位化分析,而後在實際的歷史調查過程裡,回到臺灣史研究的議題中。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學習歷史地圖之解讀與運用 碩士:
 1-1 資料蒐集、解讀與分析能力
2. 對於歷史地理的研究能力 碩士:
 1-2 跨學科研究能力
3. 從歷史圖資上尋找可研究之議題 碩士:
 3-1 發現問題與主動探索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陳志豪
教學進度與主題
本課程包括演講及實作演習課程。這樣的安排是預期學生可以在理論、研究方法之外,也藉由實際的論文寫作,深化對於歷史地理學的認識並增進研究寫作能力。具體來說,本課程將分為演講及演習兩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演講與討論課程,各週主題如下:

第一週  課程總論

第二週  清代地圖的閱讀與討論:番界主題圖的人文景觀

第三週  日治時期地圖的閱讀與討論:臺灣堡圖的聚落特色

第四週  當代地圖閱讀與討論:潮州鎮與大溪鎮的案例

第五週  特定主題地圖的利用案例:專題演講

第六週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一):新竹地區

第七週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二):宜蘭地區

第八週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三):台中地區

第九週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四):屏東地區

第十週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一):理論與方法

第十一週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二):小區域與大區域

第十二週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三):跨學科的對話

第十三週  史料閱讀與現場的考察(一):資料閱讀

第十四週  史料閱讀與現場的考察(二):田野考察

第十五週  史料閱讀與現場的考察(三):資料閱讀

第十六週  史料閱讀與現場的考察(四):田野考察

第十七週  期末報告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由教師或相關專家學者講授史料應用與研究成果
討論法 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相關研究成果
實地考察、參訪 前往現場進行地理與人文環境的考察
專題研究 修課學生需完成一篇專題並進行口頭報告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課堂討論參與 30 % 需參與每週課程的討論
報告 30 % 修課同學需擇一主題進行課堂報告
專題 40 % 期末成果報告
參考書目 (一)指定閱讀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1年。 
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二)參考書目

Alan R. H. Baker, Geography and History: Bridging the Divide,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3.

James C. Scott,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Se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Leong, Sow-Theng, 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 Pengmin and TheirNeighbor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1997.

Willem van Schendel, “Grographies ofKnowing, Grographies of Ignorance: Jumping Scale in Southeast Asia”, i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Volume20:6,pp647-668.

William SKinner, “Marketing and social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i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24, no.1-31964-1965,pp2-43, 195-228, 363-399.

上田信,《傳統中國:「盆地」「宗族」にみる明清時代》(東京:講談社,1995

吳滔、佐藤仁史,《嘉定縣事:1420世紀初江南地域社會史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歷史學系,1986)。 

李文良,〈臺灣歷史地理學與清代臺灣史研究-以南臺灣潮州開發史為個案的說明〉,收錄於,《兩岸發展史學術演講專輯》(桃園:中央大學歷史所,2008),頁17-34

施添福,〈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空間、力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

施添福,〈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 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8),頁33-112 

施添福,〈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一)--以罩蘭埔為例〉,《臺灣文獻》55(4)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4),頁144-201

施添福,〈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地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56(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5),頁182-242

施添福,〈清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的多樣性:以三灣墾區合股型拓墾初探〉,發表於中研院臺史所主辦,「臺史所專題演講」,20048 17日。。 

科大衛(Faure,David),〈人類學與中國近代社會史:影響與前景〉,《東吳歷史學報》,第14期(2005),頁21-36

科大衛(Faure,David),〈告別華南研究〉,《學步與超越:華南研究論文集》(香港:香港文化創造出版社,2004)。

陳志豪,〈清帝國的邊疆治理及其土地制度:以新竹頭前溪中上游地區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12)

陳志豪,《機會之庄:從新竹關西地區看十九、二十世紀的臺灣社會》,(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10)

陳春聲,〈走向歷史現場〉,《讀書》92006),頁19-28

陳國川,《清代雲林地區的農業墾殖與活動形式》,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02

富田芳郎,〈北部臺灣ける村落居住型形成要因いて〉,《地理學》,4(4),頁159-17045),頁61-6946),頁52-63

富田芳郎,〈臺灣農業聚落〉,《日本學術協會報告》(東京:日本學術協會,1935),101),頁32-36

富田芳郎,〈臺灣聚落研究〉,收入金關丈夫等(著),《臺灣文化論叢》(臺北:清水書店,1943),頁149-221

謝湜,《高鄉與低鄉:11-16世紀江南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5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