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第2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0938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03UG021 課程名稱 媒體素養教育與行動方案
英文名稱 Media Literacy and Its Action Plan
全/半年 必/選修 通識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 小時
開課系級 通識
領域類別 97-105入學:公民素養與社會探究 ;106-108入學:公民素養與社會探究
課程簡介 本課程擬透過探討大眾傳播媒體的產權結構、市場競爭、內容產製,廣告與收視率、置入性行銷、公共媒體,以及媒體近用等議題,協助同學認知與瞭解現代社會大眾媒體的角色與功能,進而「解」與「構」大眾媒體在民主社會的本質與意涵,期許同學不僅能成為耳聰目明的閱聽人,也能以實際行動造就優質媒體環境。 課程主題內容主要包括探討台灣大眾媒體的產權結構、市場競爭、組織特性、經營管理等議題,在內容產製議題方面則著重新聞工作與新聞產製、多元文化與媒體內容、節目收視率與廣告等議題,最後介紹公共媒體與公民媒體,以及媒體近用與媒體監督等,探究理想型媒體的可能性。 本課程雖以課堂講授為主,但上課時同學與老師間的對話與互動亦相當重要,因此本課程非常鼓勵同學在課堂上針對課程相關議題發言,或針對媒體新聞時事提問,達到課程講授與師生對話的積極目標。
課程目標 對應基本素養
1. 認識大眾媒體本質,培養批判與反思能力 學士:
 3 批判反思與人文涵養
2. 落實媒體近用權,成為積極主動的現代公民 學士:
 8 社會關懷與公民實踐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陳炳宏
教學進度與主題

Week 1              課程介紹

Week 2              大眾傳播媒體概論:媒體的角色與功能

                              作業1:重要課程相關名詞解釋

Week 3              媒體產權結構分析:誰是喬治歐威爾筆下的台灣老大哥?(影片:20 Days without TV)

                              作業2:媒體與生活之體驗紀錄

Week 4              新聞媒體市場概況

Week 5              新聞產製與記者工作:SNG車滿街走、記者主播多如狗?

Week 6              媒體近用權與公用頻道

Week 7              公用節目拍攝製作教學(業界專業講師)

Week 8              媒體多元與刻板化形象/專書閱讀分享

                              作業3:專書閱讀心得報告

Week 9              收視率與廣告:誰在主導媒體產製?

Week 10             媒體內容與社會多元化:性別、族群、弱勢之媒體形象

Week 11             新聞/節目廣告化與置入性行銷I

Week 12             新聞/節目廣告化與置入性行銷II

Week 13             影片賞析:驚爆內幕

Week 14             建構公共廣電媒體: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業4:媒體監督作業(團體報告)

Week 15             媒體參訪(暫訂參觀公共電視)

Week 16             近用節目成果展演

Week 17             媒體監督:誰來管管傳播媒體?

 作業5:媒體近用影片/教案及教學活動報告

Week 18             課程總結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透過課程講授帶領學生認識媒體本質,並配合課程內容製作PPT、補充講義。
討論法 由教師根據課程進度或時事擬定討論主題,課程助理協助帶領小組討論,激發學生思考。
問題解決教學 根據當周課程核心概念設定問題,課堂上開放同學發表想法,並利用課程學習單作業,讓同學思考不同情境下如何找出方法解決問題。
合作學習 分組進行期末報告,同學須彼此合作以產出期末成果。
實地考察、參訪 參訪公廣集團的華視及(或)公視,認識媒體實際運作情形。
媒體融入教學 媒體教材包含電視影片、記錄片、電影…等,結合每周PPT,以多元方式講授內容;另外也透過網路平台(moodle)補充資料,並透過互動增加學習成效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50 % (1). 課程重要名詞解釋(占10%) (2). 媒體與生活體驗紀錄(占10%) (3). 課程教材閱讀心得報告(占10%) (4). 專書閱讀心得報告(占10%) (5). 媒體監督報告(占10%) (6). 公共電視問卷(占10%)
課堂討論參與 15 % 與出席合併計算,期中討論參與包含課網提問與留言,以及課堂發言,再加上每週學習單作業。
成果展覽 30 % 「媒體近用節目產製」或「媒體素養教學活動設計」擇一,為小組期末成果。
其他 5 % 不定期隨堂時事測驗,共兩次。
參考書目

(1)     陳信宏譯(2014)。《新聞的騷動: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台北:先覺。

(2)     鄭百雅譯(2013)。《大媒體的金權遊戲:為什麼有權力的人都想要搞媒體?》。台北:漫遊者文化。

(3)     羅曉南、余陽洲(成露茜、羅曉南)主編(2015)。《批判的媒體識讀》(第三版)。新北:正中書局。

(4)     黃俊儒(2014)。《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台北:時報文化。

(5)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2013)。《傳媒關鍵概念:傳媒素養教材》。台北:巨流圖書。

(6)     媒改社、劉昌德(2012)。《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台北:巨流圖書。

(7)     瞿海源主編(2011)。《國會及電視媒體改革建議案報告》。台北:巨流。

(8)     馮建三(2012)。《傳媒公共性與市場》。台北:巨流。

(9)     林錚顗譯(2011)。《隱私不保的年代:網路的流言蜚語、人肉搜索、網路霸凌和私密窺探》。台北:博雅書屋。

(10)  林惠娸、陳雅汝譯(2003)。《偷窺狂的國家》。台北:商周出版。

(11)  韓文正譯(2004)。《公共知識份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2)  梁岩岩、王星橋譯(2010)。《給年輕記者的信》。台北:博雅書屋。

(13)  林宗憲譯(2011)。《新聞記者與謀殺犯》。台北:博雅書屋。

(14)  宋瑛堂譯(2010)。《麥克風與吊帶:賴瑞金傳奇》。台北:漫遊者文化。

(15)  張錦華、黃浩榮(2001)。《監督媒體DIY》。台北:法蘭克福工作室。

(16)  林添貴譯(2000)。《MBA當家:企業化經營下報業的改變》。台北:正中書局。

(17)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聯經出版。

(18)  黃清龍(2009)。《報業還有明天嗎?—美、日、中媒體發展觀察》。台北:巨流圖書。

(19)  卓越新聞基金會(主編)(2008)。《關鍵力量的沉淪:回首報禁解除20年》。台北:巨流。

(20)  王年愷譯(2012)。《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台北:貓頭鷹。

(21)  胡昌智譯(2011)。《維基揭密:從地下駭客到挑戰世界強權的超級媒體》。台北:時報出版。

(22)  王惟芬、黃柏恆、楊雅婷譯(2011)。《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Facebook, iPad, iPhone如何翻轉我們的世界》。台北:行人。

(23)  何道寬譯(2010)。《科技奴隸》。台北:博雅書屋。

(24)  楊雅婷譯(2003)。《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兒童》。台北:巨流。

(25)  徐立妍譯(2012)。《一九八四》(喬治歐威爾)。台北:遠流。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