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學年第2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029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0SUG514 課程名稱 博物館探索
英文名稱 Exploration of Museum
全/半年 必/選修 通識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通識
領域類別 97-105入學:一般通識(社會科學) ;106-108入學:公民素養與社會探究 歷史與文化
課程簡介 博物館是與學校教室截然不同的學習空間,不但展示的物件取代了教科書成為最主要的學習素材,學生也有更大的活動空間,而且它提供學生另一種學習經驗以補強學校教育之不足。 本課程以專題的方式進行教學,著重探討臺灣的博物館,使學生能深入瞭解博物館之沿革與發展及其收藏品的內涵。校外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有直接和展示物件互動的學習經驗,並藉由行動學習拓展生命經驗,培養學生探索博物館的興趣,進而落實終身學習的理念。
課程目標 對應基本素養
1. 增進學生理解博物館之沿革與發展及其收藏品的內涵 學士:
 3 批判反思與人文涵養
 4 美感體驗與品味生活
2. 培養學生探索博物館的興趣,進而落實終身學習的理念。 學士:
 6 主動探究與終身學習
3. 提升學生社會關懷與公民實踐之能力 學士:
 8 社會關懷與公民實踐
4. 訓練學生能撰寫專題報告,用自己的觀點詮釋博物館及其相關議題。 學士:
 1 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
 2 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黃玫瑄
教學進度與主題

因應疫情,最新課程資訊及調整,請參見本課程moodle。

    本課程以專題的方式進行教學,每一單元皆整合博物館學與歷史學之相關學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學生探索博物館之性質,認識博物館事業,及其與社會文化發展的關係,期使修課學生除了學到博物館學的知識外,亦對博物館所處的時空背景、蒐藏內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具備進一步探索博物館的能力。此外,也帶領學生親臨博物館參訪、考察、探索,從過程中訓練學生觀察、思考、紀錄及表達,是一門理論與實務結合的課程。

     校外考察教學,皆由授課教師親自帶領修課學生進行實地考察,主要探索地點有:國立臺灣博物館主館及土地銀行展館(探索臺灣自然史與生態多樣性)、臺北植物園、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有人類學系標本陳列室、地質標本館、物理文物廳、昆蟲標本室、農業陳列館、植物標本館、動物博物館、檔案展示室、醫學人文博物館)等。

     在十八週的課程中,學生必須反思現今博物館之處境,試著用自己的觀點詮釋博物館及其相關議題,培養學生批判思考之能力。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教師講授
討論法 師生討論、學生小組討論,促進學生的互動及腦力激盪,引發對於相關議題的思考與反省。
問題解決教學 議題設定,啟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合作學習 學生分組專題報告,培養學生溝通與團隊合作的精神。
實地考察、參訪 依主題進行校外教學活動,透過考察、探索、反思,啟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媒體融入教學 多媒體教材教學
專題研究 學生製作分組專題報告,促使修課學生將課程知識觀點適度運用。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30 %  
課堂討論參與 20 %  
報告 10 %  
專題 40 %  
參考書目

王宏鈞主編,1990,《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海:上海古籍。

王嵩山,2000,《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臺北:稻鄉。

包遵彭,1964,《中國博物館史》,臺北:中華。

呂理政,2002,《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

呂紹理,2005,《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

杜正勝,2004,《藝術殿堂內外》,臺北:三民。

辛治寧主編,2004,《面臨變革的21世紀博物館:臺灣與日本的對話與交流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張譽騰,2000,《博物館利用叢書:如何解讀博物館》,臺北:文建會。

張譽騰等譯,G. Ellis Burcaw 著,2000,《博物館這一行》(中文版),臺北:五觀藝術。

陳國寧,2003,《博物館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光男,2003,《博物館能量》,臺北:藝術家。

蕭翔鴻譯,大衛.迪恩(David Dean)著,2006,《展覽複合體:博物館展覽的理論與實務》,臺北:藝術家。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