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學年第2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2546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00UP117 課程名稱 體育(柔道初級)
英文名稱 Physical Education (Beginning Judo)
全/半年 必/選修 必修
學分數 1.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普通體育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主要是認識柔道運動的歷史與發展並瞭解競賽及裁判規則。其藉由學習基本的翻滾動作及護身倒法,讓你在不慎跌倒時能夠反應保護自己。在身體活動的過程中融入體能的鍛練,以強化身體素質,進而再學習柔道基本摔法及地面攻擊技術並與防身技巧結合,以達到健身、強身及自我防衛的能力。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發展專項運動技能,提昇運動參與知能 學士:
 2 能藉由專項運動的學習,提昇個人專項運動能力,並具備參與運動的知識與技能
2.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促進健康體適能 學士:
 1 能了解促進健康體適能的方法,並建立良好的動態生活習慣與健康體適能的維持
3. 發展和諧人際關係,建立運動道德素養 學士:
 3 能在運動參與情境中,體會團隊精神的重要性,並培養個人與社會責任觀念,發揮運動倫理與道德精神
4. 培養運動賞析能力,豐富多元休閒生活 學士:
 4 能在各運動項目的學習中,養成主動關心與賞析各項運動賽事的能力,並享受高品質休閒生活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黃國恩
教學進度與主題

第 一 週 課程介紹、柔道服穿繫及疊收介紹、Q & A。

第 二 週 後護身倒法、左右護身倒法、後滾翻。

第 三 週 教授前迴轉護身倒法及龍蝦運動。

第 四 週 教授反龍蝦運動、組手、移動、取位。

第 五 週 教授掃、頂等腳部基本摔倒動作。

第 六 週 教授頂、割等腳部基本摔倒動作。

第 七 週 重心移轉、背起等基本摔法動作。

第 八 週 教授浮腰技術。

第 九 週 教授單臂過肩摔技術。

第 十 週 移動式浮腰練習。

第十一週 移動式過肩摔練習。

第十二週  教授寢技(壓制法)。

第十三週 教授寢技(勒頸法)。

第十四週 教授寢技(關節法)。

第十五週 摔倒法、寢技綜合練習。

第十六週 柔道發展、規則介紹及競賽賞欣(視聽教學)。

第十七週 規則筆試測驗及綜合複習。

第十八週 技能測驗及綜合練習。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透過教師講述方法與示範達到學生學習之功效。
合作學習 透過兩人彼此的協助,建立信任並提升個人技術與合作態度。
實驗/實作 透過實際練習來熟練動作。
媒體融入教學 透過ppt及國際競賽影片賞欣來認識柔道競賽技術與規則情境。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期末考 60 % 龍蝦或反龍蝦輔助動作,10公尺移動。(計時) 1分鐘單臂過肩摔 (動作的正確性及反覆次數)。
出席 30 % 全勤者給27-30分 評分範圍包括點名紀錄、參與態度。 請假一律透過學校請假系統,始算完成。 1.曠課1次扣總分5分。 2.事、病、生理假1次扣總分3分(如因配合防疫措施除外) 3.遲到依到課時間扣總分1-4分 4.公、喪假不扣分。 5.經獲許可場邊見習者第一次不扣分,第二次開始每節課扣總分1分(特殊情況再議)。 6.上述之規定仍不能逾越學則有關缺課及曠課之相關規範
其他 10 % 規則測驗:以測驗卷紙筆施測。
參考書目

中西英敏 (2007)。柔道入門。西東社,東京。

山內直人 (2011)。柔道上達の極意。實業之日本社,東京。

鈴木桂治、岸部俊一 (2018)。柔道のル-ル審判の基本。大日本印刷株式會社。

IJF (2020). IJF Sport and Organisation Rules (SOR) - 08.10.2019 - ENG.https://78884ca60822a34fb0e6-082b8fd5551e97bc65e327988b444396.ssl.cf3.rackcdn.com/up/2019/10/IJF_Sport_and_Organisation_Rul-1571922448.pdf

IJF (2020). Explanatory guide of the judo refereeing rules - 13.01.2020 - ENG (Sport Commission). https://78884ca60822a34fb0e6-082b8fd5551e97bc65e327988b444396.ssl.cf3.rackcdn.com/up/2020/01/Explanatory_guide_of_the_judo_-1579877111.pdf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