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學年第2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2574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00UP146 課程名稱 體育(瑜珈)
英文名稱 Physical Education (Yoga)
全/半年 必/選修 必修
學分數 1.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普通體育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此課程強調“身心靈三合一”,透過基礎瑜珈課程感受基礎體位法,藉由瑜珈課程中的各種練習,幫助我們感受到更多的平靜與內外在的空間,進而解放壓力,疏通經絡創造出舒適,並養成終生規律運動的習慣,豐富多元休閒生活!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學習瑜伽運動基本知能 學士:
 2 能藉由專項運動的學習,提昇個人專項運動能力,並具備參與運動的知識與技能
2. 鍛鍊健康體適能並培健康、休閒之終生運動習慣 學士:
 1 能了解促進健康體適能的方法,並建立良好的動態生活習慣與健康體適能的維持
3. 培養身心健康自我覺知之知識方法 學士:
 1 能了解促進健康體適能的方法,並建立良好的動態生活習慣與健康體適能的維持
4. 個體與環境之衛生、健康養生觀念和方法 學士:
 1 能了解促進健康體適能的方法,並建立良好的動態生活習慣與健康體適能的維持
5. 拓展人際網絡 學士:
 3 能在運動參與情境中,體會團隊精神的重要性,並培養個人與社會責任觀念,發揮運動倫理與道德精神
6. 享受瑜珈運動樂趣 學士:
 2 能藉由專項運動的學習,提昇個人專項運動能力,並具備參與運動的知識與技能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林子文
教學進度與主題

週次

預 訂 進 度

備註

1

課程進度與內容簡介/上課注意事項說明

瑜珈基本概念、瑜珈呼吸法

暖身:盤坐式呼吸、上身伸展。跪姿:貓式、穿針式

 

2

牛面式、180度繞頸

拜日式分解動作(1):瑜珈呼吸法、嬰兒式、鱷魚式與大休息

 

3

蝴蝶式、坐姿前彎式、扭轉式

拜日式分解動作(2):平板式、下犬式

 

4

拜日式分解動作(3):展臂式、海豚式

※隨堂測驗(一):抽考瑜珈單一動作

 

5

拜日式聯合動作、椅式與三角式

 

6

拜日式聯合動作、扭轉三角式與深度側邊延展式

(目標設定與學習單)

彈性授課

7

 校際活動日(放假1日)

8

拜日式聯合動作(同儕分組討論)

肌力組合訓練

 

9

綜合練習

期中考:拜日式聯合動作

期中考週

10

綜合練習、拜日式、椅式、三角式

影片欣賞與分組活動討論分享

 

11

拜日式、樹式、手抓腳趾單腿站立式 

12

分組創意拜日式、手抓腳趾前彎式與練習

 

13

創意拜日式、橋式與分組練習 

14

創意拜日式、英雄式與練習

※隨堂測驗(二):創意拜日式

 

15

創意拜日式、半蓮花式背部伸展式與練習

16

綜合練習:創意拜日式繳交自我練習表、繳交期末心得報告

 

17

期末測驗:分組創意拜日式期末考週

18

期末測驗補考

 

【109學年度第2學期彈性措施小小指引】

於109學年度第2學期實行「16+2週」,即16 實體課程 + 2週 彈性授課;彈性授課方式:自主學習、數位學習、探究與實作、專題等,可安排於第1~16週,除實體課程以外的時間。


注意事項:

1.    請假部份,只收一個禮拜內的病假及公假,事假、喪假請事先辦理。所有於網路上申請請假之假別,一律須先給相關請假證明,方能核准,超過請假日1個禮拜皆以曠課論。(請按照規定時間完成請假手續,把握自己的權益)。

2.    上課時間超過20分鐘入場以遲到論,超過30分鐘,以曠課論。必須出席上課,兩次曠課扣考。三次未到以一次曠課論。

3.    點名無一定時間,請大家多多注意,把握自己權益。若當次上課未到之同學,也請記得自己找老師補點名,如果忘記,後果自負。

4. 整學期上課的感想與建議,(A4紙張一張,字型標楷體14號字,不超過500字為原則),請於110年06月08日前繳交,遲交恕不計分。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理論與技術說明、動作示範與分析
討論法 學生分組討論與練習
合作學習 學生分組討論(創意拜日式)與練習
實驗/實作 學生實際練習與享受運動
媒體融入教學 瑜珈音樂融入教學
其他 教師個別指導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期中考 20 %  
期末考 20 %  
課堂討論參與 10 % 隨堂測驗
出席 40 %  
報告 10 % 期末心得報告
參考書目

王俐之(譯)(2009)。瑜珈慢慢來。臺北市:臉譜。(Noa Belling, 2005)。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