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科目代碼 CHC8009 課程名稱 經典與詮釋學專題研討
英文名稱 Special Topics on Scripture and Hermeneutics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0 小時, 實驗時數: 0.0 小時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傳統中國釋經學自漢至清的發展,從字句訓詁到師法與家法的建立、專經與通經的爭辯,乃漢學、宋學之爭,有其斐然可觀的方法建立及方法論反省。對照於近代西方在聖經釋經學傳統的影響下發展出古典詮釋學,在歷史學研究的影響下,施萊瑪赫、狄爾泰及當代的貝蒂、赫施偏重方法論詮釋學發展,提出理解的普遍性與歷史性,尋求解釋的客觀有效性。海德格爾主體論詮釋學對方法論詮釋學思考提出主體性的轉向,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繼之而來的哲學詮釋學,以解釋的循環、效果歷史,強調主體與歷史流傳物之間視域融合,善意的辯證對話,開放文本意義詮釋為存有的自我彰顯。利科主張先驗的自我以理解作為其存在的一種模式,詮釋學的最終目的即在把握先驗的自我,由自身反思的間接性與語言的複雜多義性,建構說明與理解之間的辨證框架,完成其繞道的行動詮釋學。阿佩爾認為批發揮現世批判作用的詮釋學,不僅要有「不同的理解」,也主張對文本意義及作者意思兩者都要有較之以往更具批判性且更完備的理解,強調詮釋文本義理有更佳的時代適用性。哈伯瑪斯與阿佩爾都是從批判伽達默爾的語言唯心論出發,著重在人與人系統扭曲的溝通行動中,關注不同類型「言語行動」對應不同實在領域的理性溝通模式及其有效性,試圖轉換語言哲學的範式以實現社會批判之理想。 後現代詮釋學經常把作者與文本的關係置於一個疏離的次要地位,偏重昭顯文本與讀者的關係。德里達的解構特徵表現在批判語音中心主義,認為替補本原的痕跡與其所追索的本原之間存在著無法區分的替補污染,由此打破結構主義能所固化的指涉關係,使得詮釋成為一場能指到能指間無盡逸離的語言遊戲。傅柯藉尼采的系譜學方法展示類歷史背後的權力操控,批判主體憑藉權力關係掌控知識的語話結構。羅蒂反基礎主義的立場表現在對追求絕對真理毫無興趣,強調沒有正確的文本解釋,文本的意義在於文本的被使用而塑造出來。艾可的小說帶有解構意味,其詮釋學突出讀者的重要地位,主張簡潔而適切,反對過度詮釋,認為後起的詮釋不應少於舊有的詮釋。 本課程主要授課內容及教學目標如下: 1.簡介當代西方詮釋學主要流派:方法論詮釋學、本體詮釋學、哲學詮釋學、現象學詮釋學及後現代詮釋學。 2.通過伽達默爾所提出的哲學詮釋學觀點,實際例舉儒、釋、道三家經典文本分析,重省文本、意義、方法與前見等四個基礎思考在學術研究中的分位。 3.訓練邏輯思考能力,並實際運用詮釋學方法,以培養基本的學術研究能力。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對中國傳統的經典詮釋史與當代西方詮釋學主要流派有基本的理解。 碩士:
 1-2 具備中國語言、文學、學術思想、文獻資料之認知與研究能力。
 1-4 具備多元文化跨領域轉化、跨領域知識架構、科際整合的能力。
 3-2 具備培養靈感、激發創意、形成創見的能力。
博士:
 1-2 具備中國語言、文學、學術思想、文獻資料之認知與研究能力。
 1-4 具備多元文化跨領域轉化、跨領域知識架構、科際整合的能力。
 3-2 具備培養靈感、激發創意、形成創見的能力。
2. 以當代西方詮釋學方法為借鏡,重審中國經典詮釋方法的優勢與可借鑑西方方法論之處。 碩士:
 1-2 具備中國語言、文學、學術思想、文獻資料之認知與研究能力。
 1-3 具備理解、分析、評鑑文獻的能力。
 1-4 具備多元文化跨領域轉化、跨領域知識架構、科際整合的能力。
 2-1 能針對不同媒體的性質,組織、重述與再現文本。
 3-2 具備培養靈感、激發創意、形成創見的能力。
博士:
 1-2 具備中國語言、文學、學術思想、文獻資料之認知與研究能力。
 1-3 具備理解、分析、評鑑文獻的能力。
 1-4 具備多元文化跨領域轉化、跨領域知識架構、科際整合的能力。
 2-1 能針對不同媒體的性質,組織、重述與再現文本。
 3-2 具備培養靈感、激發創意、形成創見的能力。
3. 訓練邏輯思考能力,並實際運用詮釋學方法,以培養基本的學術研究能力。 碩士:
 1-3 具備理解、分析、評鑑文獻的能力。
 1-4 具備多元文化跨領域轉化、跨領域知識架構、科際整合的能力。
 2-1 能針對不同媒體的性質,組織、重述與再現文本。
 3-1 具備良好的中文書寫及口語表達能力。
 3-2 具備培養靈感、激發創意、形成創見的能力。
博士:
 1-3 具備理解、分析、評鑑文獻的能力。
 1-4 具備多元文化跨領域轉化、跨領域知識架構、科際整合的能力。
 2-1 能針對不同媒體的性質,組織、重述與再現文本。
 3-1 具備良好的中文書寫及口語表達能力。
 3-2 具備培養靈感、激發創意、形成創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