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科目代碼 CHC8033 課程名稱 佛學專題研討
英文名稱 Seminar on Philosophy of Buddhism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0 小時, 實驗時數: 0.0 小時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佛學是一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生命哲學,其終極關懷在安頓生命。而佛學研究的目的,則是在通過系統化佛學理論,以提供對知識論興趣的學習者,一些能適切解答自身生命困境的方法。佛教發源於印度,二千五百年來弘傳流播於世界各地,發展出各具地域特色的佛教哲學與文化,其影響不僅止於宗教信仰層面,更涉及異質哲學與文化間的交涉與融通。佛教自漢末傳入中國,與玄學、儒學等傳統思想產生交涉,在名相翻譯及文化轉譯上,出現援儒、道以詮解佛教的「格義」現象;六朝至隋代,僧肇、吉藏立於佛教本位與佛學純粹性的追求,提出以佛學研究佛學的「反格義」宣言;在今日全球化的思維下,當代佛教界也出現藉由東西方哲學概念研究佛學的「反向格義」與對話。由於佛學研究涉及語言、文獻、歷史及文化等多元複雜面向,因此,本課程設計採取文獻學、哲學及方法論等進路觀察當代中國佛學研究現況,以漢譯佛典文獻為主要範圍,聚焦中國佛教哲學議題,反思當代佛學研究方法的實踐與局限。   首先,側重在文獻學基礎問題的研討,包含從口傳至書面化的佛典形成史,以及出土佛典文獻對當代佛學研究的影響。   其次,側重在佛教哲學議題的研討,例如:緣起與空性、業與因果、二諦與三性、佛性與如來藏、究竟與方便等專題,藉由研讀相關佛典文獻,並檢討當代研究成果。   其三,側重對當代佛學研究方法論的反省,檢視方法運用的有效性及其局限。 每學期佛教哲學專題將略有變動,擇取主題相關之佛典,以專題研討的方式進行授課。授課方式包含文本導讀、課堂研討為主,以期中開題及期末個別報告作為成績評量的依據。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佛學研究的文獻與史學基礎訓練:掌握佛典形成史與出土佛典文獻的對勘補遺等價值,對理解佛學發展史,有重要助益。 碩士:
 1-2 具備中國語言、文學、學術思想、文獻資料之認知與研究能力。
 1-3 具備理解、分析、評鑑文獻的能力。
 2-1 能針對不同媒體的性質,組織、重述與再現文本。
 2-4 具備檔案管理能力。
博士:
 1-2 具備中國語言、文學、學術思想、文獻資料之認知與研究能力。
 1-3 具備理解、分析、評鑑文獻的能力。
 2-1 能針對不同媒體的性質,組織、重述與再現文本。
 2-4 具備檔案管理能力。
2. 佛學研究方法的運用與反思:訓練邏輯思考能力,並實際運用佛學研究方法,反思當代佛教哲學研究的可能開展與限制,培養深度學術研究能力。 碩士:
 1-4 具備多元文化跨領域轉化、跨領域知識架構、科際整合的能力。
 2-1 能針對不同媒體的性質,組織、重述與再現文本。
 3-2 具備培養靈感、激發創意、形成創見的能力。
 4-2 能遵守語言基本規範。
博士:
 1-4 具備多元文化跨領域轉化、跨領域知識架構、科際整合的能力。
 2-1 能針對不同媒體的性質,組織、重述與再現文本。
 3-2 具備培養靈感、激發創意、形成創見的能力。
 4-2 能遵守語言基本規範。
3. 生命終極關懷的哲思與實踐:藉由佛教哲學議題研討,探索人生終極目標與存在價值,清楚認識自己生命處境,習得解決問題的智慧。 碩士:
 1-1 具備經史學、哲學、文學、語言文字、國文教學等專門知識。
 3-4 具備人文關懷能力。
 4-1 具備人文素養。
博士:
 1-1 具備經史學、哲學、文學、語言文字、國文教學等專門知識。
 3-4 具備人文關懷能力。
 4-1 具備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