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科目代碼 EDC0213 課程名稱 課程社會學研究
英文名稱 Studies in Sociology of Curriculum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0 小時, 實驗時數: 0.0 小時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台灣的課程社會學研究約起始於陳伯璋和歐用生兩位課程學者在一九八0年代時期引借英美在一九六0末至一九七0年初發展的「新教育社會學」,和美國一九七0年初發展的「課程研究第三勢力」(見陳伯璋 1983)。兩位學者為台灣的課程研究開啟一頁新紀元。陳伯璋(1985)重要的論文著作『潛在課程研究』,以及歐用生(1985)發表在學術期刊具代表性的『國小社會科教科書的意識型態分析』,不僅表示課程研究新紀元的開始,也為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注入英美新教育社會學的精神;更重要的,他們的研究也正與台灣當時的社會脈動同步呼吸。 知識社會學研究的議題包括:「什麼是知識」、「誰來決定」、「知識是如何生產的」、「生產之外,知識的分配與消費又牽涉到哪些過程」。而課程社會學研究的議題則包括: 什麼是學校知識?學校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知識的關聯為何? 課程的內容選擇,組織與分類,教學傳遞,與評量的原則為何?其與政治,經濟,文化結構之間的關係為何? 文化轉化與政治實踐的教學可能性何在? James Ladwig曾認為新教育(課程)社會學在英美經過了二十幾年的時光,除了累積豐富的「否定和批評」(negation and critique)學術資產之外,其學術發展即使不能稱為「死亡」(demise),至少就目前而言也看不出任何可以找到解決的徵兆(Ladwig 1996: 3-4)。在英美這十年來,新教育社會學所受到來自後結構主義的批評,也促使其作自身的轉化(見Apple 1996; Bernstein 1996; Giroux 1991)。而台灣在經過了這將近二十年的政經社會與教育改革,以及網路時代的快速知識交通,和大量學術論文的生產,課程社會學此一研究領域在台灣是一個怎樣的發展面貌? 基於上述的學術關懷脈絡,課程的基本架構,是以文化史(cultural history)的觀點,探究英美課程社會學研究,其構成的知識為何?怎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脈絡構成這個領域的生成與轉變?希望藉由知識脈絡化的探索,瞭解課程社會學研究的學術知識之生成,從英美的學術傳統裡,看見台灣課程社會學研究的可能與侷限。希冀這樣的課程能幫助研究生,不只理解課程社會學研究的知識內涵,更能「看見」知識與社會權力關係交錯而生成的學術論述場域(discursive field)。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瞭解課程社會學研究之內涵及趨勢 碩士:
 1-1 具備教育學專業知識
博士:
 1-1 具備教育學專業知識之創新能力
2. 培養問題導向思維及研究能力 碩士:
 2-2 運用教育專業理論解決問題
博士:
 2-2 運用與研發教育專業理論解決問題
3. 探析學術論述場域之知識/權力關係 碩士:
 3-2 具備開放胸襟與批判反省素養
博士:
 3-2 具備開放的胸襟及批判反省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