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科目代碼 ENC1121 課程名稱 虛無主義專題研究:哲學、文學與文化
英文名稱 Special Topics on Nihilism: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Culture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0 小時, 實驗時數: 0.0 小時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愛爾蘭民族詩人葉慈(W. B. Yeats)有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蘇聯革命對於人類理性、價值和文明帶來根本性的毀滅,在他的詩作〈二度降臨〉(“The Second Coming”)寫出這樣的詩句:「最好的人失去所有信念,最劣等的人滿是激烈情感」。就詩人的感受而言,那是一個人類未來充滿不安與不確定的年代,也是一個「虛無主義」當道的年代。時隔近一世紀,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否依然纏繞著「虛無主義」的鬼魅?我們所面臨的會不會並非單純的匱乏與空無,而是「過量的虛無」,如同過度生產或通貨膨脹導致的赤字、貶值甚至破產,現實感與精神的破產? 在當前高度連結的全球化時代裡,無遠弗屆的人員、資本、訊息、物質和病菌的傳輸與流動帶來更具擴散性和穿透力的風險,舉凡消費、投資、健康、食品、生態都處在高風險的狀態,更別說是全球性的恐怖攻擊的威脅,甚至連知識本身的風險性也與日俱增,也就是說,既有的知識基礎已不足以理解與處理複雜的現實,無形中也造就了虛無主義的時代情緒或精神氛圍。這種狀況類似媒體理論大師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論及,每一種新媒體的發明都是人類神經知覺系統的延伸,但隨之而來的過量訊息的刺激超出人類神經系統的負荷,因而啟動了防衛機制,如同透過「截肢」(amputation),阻斷外來的刺激,形成一種封閉且麻痺的狀態。除此之外,我們時常耳聞「藍綠一樣爛」這樣對於國內政黨政治的評論,而當前的左派與右派政治之間的區隔似乎越來越不明確,政治對許多人而言不過只是搶食利益的權力遊戲。特別是面對假新聞氾濫,或者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談的「擬像」(simulation)綁架了真實,越來越多人不知道該相信什麼,或者根本不在乎相不相信什麼,更加訴諸「政治冷感」、「政治無用論」和「犬儒主義」,與虛無主義性形成共相,對根本性的社會與政治改革不抱任何希望,這是一種意識型態防衛機制,使自我免於面對政治判斷的難題和責任。值得思考的是,同樣在這樣的「後政治」、「後真相」的虛無主義氛圍之中,我們也正目睹著全球性的各種類型的極端政治的爆發。簡單來說,我們所處的世界籠罩在各種形式的虛無主義之中,暴露出我們的認知與神經系統、現實感、行動和本體存在之間的斷裂,這將是本系列講座企圖理解和回應的現實。 本課程的一項重要目標是透過文學與哲學文本進行「虛無主義」的思想考察,在不同的思想文本脈絡中尋求理解虛無主義的不同方式。自古希臘以來的西方哲學探索感官經驗之外的知識,或是斷言理性與理性所探究的對象之間必然分離,都可算是虛無主義的哲學表徵。虛無主義也可以被區分成不同的類型,像是認為宇宙萬物沒有永恆不變的本質的「宇宙虛無主義」(cosmological nihilism)將權利和正義貶抑為當權者的囊中物的「倫理虛無主義」(ethical nihilism)。研究者大多認為,等到德國哲學家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於1799年以「虛無主義」一詞批判費希特為代表的德國觀念論(idealism),「虛無主義」才正式進入西方哲學論述。在尼采晚期的著作,特別是由他生前遺留的筆記和草稿集結出版的《權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虛無主義」被賦予更充實的意涵。對尼采而言,禁慾主張和基督教道德都是對生命的否定,形上學追求超越感觀經驗的真理的意志等於追求虛無的意志,都是「消極的虛無主義」。尼采本人展望的「未來的哲學」對西方形上學與基督教道德全盤的重新評價則可稱之為「積極的虛無主義」。 當代歐陸哲學不乏以「否定性」為論述核心,亦有助於我們理解虛無主義多元的定義、思想脈絡與表現方式。「延異」(différance)貫穿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整個解構哲學,關照差異如何以間隔、散種、痕跡、未到來的方式開展;巴迪烏(Alain Badiou)以「減除」(subtraction)理解事件如何產生自特定情境卻又不被情境所宰制;阿岡本(Giorgio Agamben)的「潛勢」或「無為」(impotentiality)顯示否定性如何蘊含潛能。這些哲學思想都挑戰了傳統西方哲學包括目的(telos)、在場(presence)、整體性(totality)、能動性(agency)等根本原則,拓展了我們對於虛無主義哲學視野的理解。虛無主義是否能自我超克成之為一種有效的哲學批判,甚至是解放的力量,將是本課程探索的重心。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To explore various forms of nihilism bringing to bear on technology, politics and culture. 碩士:
 1-1 具備深化專業知識範疇及其學術研究之能力
 1-2 具備跨語言、跨文化溝通之相關知能
 3-2 具有獨立思考、發掘問題及批判之能力
2.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self-overcoming of nihilism for effective philosophical, social-political and cultural critique. 碩士:
 1-1 具備深化專業知識範疇及其學術研究之能力
 3-2 具有獨立思考、發掘問題及批判之能力
 4-2 具備人文素養,實踐社會關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