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科目代碼 TCM1023 課程名稱 臺灣政治消費文化
英文名稱 Political Consumerism in Taiwan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0 小時, 實驗時數: 0.0 小時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歐洲人有美食,英格蘭人有餐桌禮節。」--- George Mikes, 2007。 英國是紳士淑女的國度,法國是浪漫的國度;日本人愛乾淨有禮貌,台灣人淳樸熱情… 這些看似不證自明的,對於自己和他人所屬的國家想像,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一踏出國門,很自然地會介紹自己「我是台灣人」這樣的國族認同又是如何被建構的?而「我是中國人」這樣的認同又是如何被挑戰和逐漸式微的? Benedict Anderson在1991年提出「國家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前瞻地將「文化想像」正視為國家認同建構的必要條件。如今,當主流國族認同研究大量引用這個概念的同時,卻鮮少有研究者針對所謂的「想像是如何落實的」進行更進一步的討論。多數主流國族主義研究仍在「想像」的基礎上,停留在歷史分析、政治經濟學、文學分析和文本分析或是哲學論辯等等。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國家認同想像的人們,往往被理論家忽略,成為一個不證自明的概念。 Michael Billig (1995) 和Tim Edensor (2002)透過分析公民的消費實踐,主張當代的「國家想像」是透過流行文化的消費實踐而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被落實和建構的。然而,他們突破性的研究,卻因為過度聚焦於公民的消費實踐,而忽略了另一群在文化生成和國族建構過程中,同樣扮演重要角色的,政治人物和為他們做政治行銷、撰寫演講稿的幕僚們。 國家的想像,應該被視為是一個流動的概念。一個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透過意義協商、文化爭霸之後所折衝出來的,不斷轉變中的最大公約數。因此,我們不但要走入人們的每日生活現場裡去捕捉國族建構的動態過程。同時,更應該要走入政治人物和幕僚的每日實踐之中(而非將他們化約成一個集合體或一個抽象的概念,如state),我們應該將他們視為消費社會的一份子(而非所謂以理性計算作所有政治判斷的精英),尊重他們的個人好惡和生命歷史。 台灣的政治消費文化現象(如:扁迷、紅衫軍)正提供了一個可觀察的具體案例,和一個更能適切解讀當前時代脈絡的,思考國族認同建構和民主實踐的觀點。「政治消費」觀點將分析焦點延伸至所有公民,特別是政治人物(文宣幕僚)與政治迷的文化實踐場域,嘗試探究在今天的消費社會中,國族認同是如何透過日常生活實踐中的消費而被實踐與(再)書寫。 政治消費觀點所關注的,是在民主遊戲規則的選舉機制中,政治人物挪移消費社會的商品運作機制、挪用來自台灣社會文化元素、並融合自身政治理念和個人經驗創造出政治商品(包括廣告、音樂、活動、及其他具型的商品),藉以建構一種與品味、立場和價值結構相扣連的認同政治;政治迷透過自身對於政治商品的消費實踐(包括購買/收集政治商品、參加造勢活動、觀看選舉廣告與政論節目),借用政治商品中的文化元素並鑲嵌於自己的生命歷史之中,進而(再)製屬於自己的文化、政治認同和政治品味。政治商品,則是一個和所屬社會脈絡互為文本的,意義協商和文化爭霸的場域。 這門課程將開始於介紹當代西方和台灣的主流/古典國族認同理論,然後轉向對於Billig 和Edensor研究的介紹,接著延伸至對於政治消費文化和觀點的討論。為了易於了解和討論,我會將課程和文獻焦點放在台灣的案例。 因此,這門課不是原有學術框架中的國族研究理論課程,也不是純粹的消費社會研究。而是融合二者,探討當代消費社會裡,人們透過文化消費所投入的,一個國族建構(nation-building)和文化生成(culture-making)的過程。 期待和同學一起完成這一門紮實而豐富的課程。同學需要在研讀文獻和課堂討論中,建立自己對於理論和文化現象的批判性觀點。每堂課前請閱讀當週選讀的指定閱讀(延伸閱讀則由同學在課後自行斟酌閱讀):每週上課的前半段seminar,由當週的seminar chair負責提出對該週指定閱讀的研讀報告;後半段的discussion/review,將由我帶領同學針對當週的主題和主要概念進行討論,同學也需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參與和同學的討論。期中一週請同學在課堂中發表一篇小論文(內容說明於下面的「作業繳交」部分),期末最後一週請同學於課堂中針對自己的個人論文進行報告(內容說明於下面的「作業繳交」部分),並接受同學提問。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了解國家的想像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創造、被實踐、被再製、和被轉化,從而了解台灣多元文化的變遷與台灣主體性的形構,並透過對於文化商品在消費社會如何被產製和行銷的研究,了解文 碩士:
 1-2 瞭解台灣多元文化的傳承與變遷
2. 認識意義如何在政治商品生產者、文化商品本身和文化商品消費者間被闡連(articulation),從而建立專業反思能力,並將所學應用於日後的教學、研究或國際交流之中並能將課程中所討論到的西方� 碩士:
 4-2 對台灣語言、文化、文學的主體性具有使命感與承諾。何謂台灣主體性,抱持開放、多元、尊重的態度,以理性和平方式與社會各界溝通,廣納各方意見
3. 建立使用資料庫和田野調查的能力且能夠對台灣目前因為國族認同分歧所伴隨的政治僵局提出批 判性的思考,從而培養對於台灣社會及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碩士:
 2-1 具有使用檔案、文獻、文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