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科目代碼 TCM3006 課程名稱 臺灣作家論
英文名稱 On Taiwan Writers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3.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3.0 小時, 實驗時數: 0.0 小時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希望開啟一個在文學研究中一直未被發掘和探討的領域---穿越那堵厚重的牆,直接走入當代作家的生活之中,去關注他們如何在每日實踐裡創造出這些作品。 臺灣文學的長河,有賴各個作家一涓一滴的貫注;而台灣文學的研究,除了傳統聚焦在文學作品本身的文本分析或是文學分析之外,更應該將作家放回到其原有的生命脈絡之中,從以得到一個更接近全貌的台灣文學圖像。 在本課程中,我們除了將焦點鎖定在對於作家及其作品的探究之外,更要開啟一個觀看的新視野。我們應將作家視為是當代台灣社會的一份子,同時以這樣的觀點來看他們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汲取創作素材,進而拼貼、揉捏、再製出嶄新的作品。這樣的研究取徑直指創作者的實作場域,將能夠屏除過多詮釋所可能導致的,扭曲真實的可能。 在了解作家如何產製文化商品的同時,我們要問的是,在這個意義闡連的過程中,文化如何被建構;在流動的真實裡,有沒有什麼,已經逐漸沉澱在台灣文化的底部而可能轉變為永恆的一部分?這些屬於我們的文化底蘊,是否已經讓台灣能自信地和其他國家,如德國、日本、英國等,站在同樣的位置上? 我們將在課程中研究以下作家。日治時代作家(1920-1945)如賴和、楊逵、呂赫若、龍瑛宗、張文環、巫永福、楊千鶴等。戰後第一代(1945-1959)作家,如吳濁流、鍾理和、葉石濤、鍾肇政、文心、廖清秀、陳千武等。戰後第二代(1960年-1969)作家,如白先勇、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七等生、王文興、劉大任、施叔青等。戰後第三代(1970年-1979)作家,如洪醒夫、王拓、宋澤萊、李昂、黃凡、張大春等。我們在課堂中也會閱讀這些作家在台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之作品,藉以在爬梳他們的生命脈絡之後,針對他們的創作實踐作進一步的討論。如:楊逵的<送報伕>,賴和的<覺悟下的犧牲>、小說<一桿『稱仔』>、<鬥鬧熱>,田雅各<最後的獵人>,霍斯陸曼‧伐伐<生之祭>,李昂 <彩妝血祭>、<自傳小說> ,平路的<行道天涯>、<紅塵五注>,朱天文的<世紀末華麗> 、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威尼斯之死>、舞鶴的<鬼兒與阿妖>等等。 這門課程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對於作家每日實踐的民族誌(ethnography)研究觀點。這是意義產製的最核心的部份,更是台灣文化珍貴的土壤養分生成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希望同學能夠和我ㄧ起探索本土作家如何蟄伏在過去的威權體制之中,孕育革命和抵抗的能動力,同時在今天的消費社會裡,持續以他們的文字融合日常生活中的瑣碎細節,刻劃屬於台灣的主體性。我們也將同時關注,來自作品中的反抗性格,又是如何和讀者串聯,從而動員一般台灣人,去產製他們自己的文化,同時去爭取他們的文化發言權。此外,希望同學能夠在走入作家的實作現場的同時,去發現自己是如何閱讀這些文學作品。甚而,本課程鼓勵同學透過在作品裡和創作者的對話,去發掘自己的創作潛能,在課程中進行文學創作的實作練習,為自己日後的文學創作紮根,也可以因為親身實踐而更了解作家的創作歷程。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透過對於作家和其作品的探究,了解台灣文學史的發展。 碩士:
 1-2 瞭解台灣多元文化的傳承與變遷
 1-3 瞭解台灣文學史的發展
2. 透過對於作家和其作品的探究,了解台灣殖民歷史對於台灣文學的影響,和其中所反映的多元文化。 碩士:
 1-4 以殖民及移民的觀點瞭解台灣文化、語言、及文學
3. 熟悉本課程中關於每日實踐的相關理論,同時走入田野從事民族誌研究。 碩士:
 2-4 將多語能力應用於文獻、數位資料庫查詢、或是田野調查
 2-5 具有分析、組織、書寫能力,將資料轉化為論文、簡報、調查報告
4. 在研究中融合自己的文學興趣,貼近其創作者的生活現場,產製出吸引自己也吸引人的,具有原創性的研究。  
5. 爬梳文學家或音樂家所可能具有的,共同的文化性格和品味,並建立對自我和對台灣文學的反思能力。 碩士:
 3-2 具有專業反思能力
 4-2 對台灣語言、文化、文學的主體性具有使命感與承諾。何謂台灣主體性,抱持開放、多元、尊重的態度,以理性和平方式與社會各界溝通,廣納各方意見
6. 開發自己的文學創造力,培養傳承台灣文化的使命感,並在未來投入文學、音樂或藝術創作。 碩士:
 2-6 具有推廣與行銷能力,能將工作成果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