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科目代碼 TCU3024 課程名稱 戰後臺灣現代詩史
英文名稱 History of Postwar Taiwan Modern Poetry
全/半年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0 小時, 實驗時數: 0.0 小時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戰後台灣以三大詩社──現代派、藍星、創世紀──為中心展開的現代詩發展,實際上遭遇了兩次重大的版圖重劃的挑戰。一次是1960年代中期本省籍跨語世代詩人集結的「笠」詩社,及1970年代陳千武的「兩個球根」論。他們的文學系譜,上接日本近代文學影響下在殖民地台灣發展出的「台灣新文學」傳統;另一次是1980年代林燿德以「一九四九以後」出生之「新世代」形構的世代想像:他們沒有戰爭及殖民地經驗,而是在戰後九年國民教育、資本主義急速發展的社會脈絡中長成的「都市的一代」。這兩次的版圖重劃,無疑都是對於既成典律的挑戰,也促進了戰後台灣現代詩的發展與權力板塊的更動。惟在一般詩史的敘述或多數教育場合,三大詩社仍占有篇幅的大半,相對壓縮了台灣現代詩後續發展的討論空間。 這門課同樣自三大詩社談起,但並不以之為最重要的主角,而毋寧是作為在戰後台灣現代詩的發展中不斷被挑戰的典律、對話的原點。這門課以戰後台灣現代詩發展中重要的美學/文學史觀點或論戰為經緯,包含現代派的崛起及相關論爭、兩個球根論、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後現代與後殖民等,輔以重要詩人的作品選讀,形構出一個更為動態的、充滿對話與思辯的戰後台灣現代詩發展史的形貌。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透過論戰、思潮、史料、詩人作品選讀,建構學生關於戰後台灣現代詩發展的脈絡性理解 學士:
 1-2 瞭解台灣文化多樣化的互動關係
 1-3 熟悉台灣文學的內涵與發展
 2-1 具備瞭解台灣文學、語言與文化的專業知識
 3-2 具有在地觀點的國際視野
2. 培養學生批判性地反思既成的文學史書寫、並與之對話的能力 學士:
 2-2 具備認識台灣相關議題闡述能力
 3-1 具備多元文化價值觀
 4-2 具有開放的心胸
3. 建立學生理解詩歌理論與美學流派的基礎 學士:
 1-3 熟悉台灣文學的內涵與發展
 3-2 具有在地觀點的國際視野
4. 藉由對於戰後台灣現代詩發展的脈絡性理解及個別作品的深入閱讀,思考台文專業介入文學影視產業的利基點與可能性 學士:
 2-2 具備認識台灣相關議題闡述能力
 2-4 具有結合多媒體及資訊科技與台灣專業知識之推廣能力
 4-1 養成對台灣語言、文化、文學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