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學年第2學期課程綱要 |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
![]() |
一、課程基本資料 |
開課序號 | 0911 | 課程學制 | 大 |
科目代碼 | 01UG006 | 課程名稱 | 臺灣小說選讀 |
英文名稱 | Selected Readings in Taiwanese Novels | ||
全/半年 | 半 | 必/選修 | 通識 |
學分數 | 2.0 | 每週授課時數 | 正課時數: 2 小時 |
開課系級 | 通識 | ||
領域類別 | 97-105入學:藝術與美感 ;106-108入學:語言與文學 藝術與美感 ;109起入學:人文藝術 | ||
課程簡介 | 配合核心通識課程藝術與美感領域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深度閱讀台灣經典小說的能力,並引導學習賞析小說的方法。從人物塑造、題材來源、情節結構、敘事觀點、場景描繪、語言文字等關鍵,以增進學生賞析文學作品美感的能力。導引探索台灣小說的歷史脈絡(context),討論藝術的創作背景、歷史事件、社會情境,並分析小說中的象徵、意象等文學要素,以及虛構/寫實等藝術表現的議題。以時代為導讀的先後順序,規劃以教師講述、問題討論、分組報告、教學網站交流以及影片賞析等方式,增進學生閱讀的興趣,以重新省思文學與現代生活的關連性。 | ||
課程目標 | 對應基本素養 | ||
1. 習得閱讀台灣小說的方法 |
學士: 4 美感體驗與品味生活 5 科學思辨與資訊素養 |
||
2. 培養學生具備美學、倫理現代公民核心素養。 |
學士: 3 批判反思與人文涵養 6 主動探究與終身學習 |
||
3. 以「問題導向」及「以學生主體」的活動,提昇自主學習的能力。 |
學士: 1 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 7 創新領導與問題解決 |
||
4. 引發省思文學作品與現代生活的關連性,期許年輕學子關懷臺灣為終極教育目標。 |
學士: 2 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 8 社會關懷與公民實踐 |
二、教學大綱 |
授課教師 | 林淑慧 | ||
教學進度與主題 | |||
若因疫情本課程配合學校政策研擬彈性上課方式,視疫情再調整上課方式,後續消息將在Moodle公告,請選課同學留意。 18週的進度預定如下: 1-3週課程主旨;台灣小說賞析的方法 *1.2/25 說明課程主旨、上課方式、內容進度、學期報告等實施方法。 解析臺灣小說於台灣文學史的意義,並理解各時期的發展脈絡。
*2.3/4 台灣小說賞析的方法 (一) 應用資料庫以廣泛蒐尋台灣小說參考文獻的方法。如: (1)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收錄臺灣戰後1945年至今兩千餘位作家的相關資料。此資料庫包括生平、傳記、手稿、照片、作品目錄與評論以及各項得獎記錄等。 (2)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賴和紀念館、鍾理和數位博物館等十個專題網。 (3)客家文化委員會策劃的「台灣客家文學館」,包括龍瑛宗、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李喬、鍾鐵民等六位作家,提供作家代表作品、客語詞彙庫、作家即時資訊、電子報、作家照片、手稿、影音資料,文學資料檢索、生平大事年表、作品繫年等資料。 講義:林淑慧,〈資料庫於台灣文學史教學與研究的應用〉 當週單元討論: 如何從資料庫中搜尋小說作者及時代背景的資料? 分組討論準備資料的蒐羅,以進行另類閱讀理解方式。
*3.3/11 台灣小說賞析的方法 (二) 講義:林淑慧,〈日治末期《風月報》、《南方》所載女性議題小說的文化意涵〉 當女性生長於新舊社會過渡的階段,價值觀念亦變動劇烈的時代,小說中所女性的困境如: (一)家庭父權干涉婚姻自主 (二)處於資本社會的經濟負荷 (三)協力皇民化運動下的國家宰制 當週單元討論: (1)小說如何鋪陳日治時期女性於不合理的封建禮教、資本社會及殖民的處境? (2)你如何關懷現代女性於婚姻、職場及國家體制中所遇及的困境等議題?
講義:林淑慧,〈歷史創傷與行旅記憶:吳濁流的戰亂敘事〉 【台灣百年人物誌】:吳濁流影片賞析 戰爭對人類的影響既深且久,作家書寫戰爭或讀者閱讀作品,有助於理解個人及集體的傷痛記憶,也是面對創傷的方式之一。吳濁流的小說敘說對戰爭的觀感,無論質量皆相當可觀。從《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臺灣連翹》及單篇小說〈路迢迢〉等作品中,探討戰爭的敘說與壓抑的集體記憶、戰爭的荒謬性與軍事動員、旅外書寫的戰爭遺跡與省思有關戰爭議題的敘事意義。 當週單元討論: 觀看吳濁流影片對於理解文本有哪些助益?
4-9週台灣日治時期小說選讀與賞析;期中小組報告 *4.3/18 日治時期:楊逵〈送報伕〉選讀與賞析 內容揭露社會的不公不義,打破族群、階級的身份,小說中日本人田中與佐藤,與主角楊君形成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作品展現「提出問題,並且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作者認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是透過民眾集體的力量,和平抵抗,創造公義平等的願景。 當週單元討論: (1)若你身處楊君立場,收到來自叔父的信後,是否會返台?其原因為何? (2)作者於小說結尾所提「表面上的美麗肥滿」和「惡臭逼人的血膿」分別象徵何種寓意?
*5.3/25 日治時期:呂赫若〈牛車〉選讀與賞析 創作背景為1930年代的台灣農村,現代化的謀生工具取代了傳統工具,汽車取代了牛車。小說中主角楊添丁比以前更努力工作,生活卻愈來愈艱難,此作品突顯社會上『種族』、『階級』與『性別』的宰制,作者為維護弱勢團體的生活尊嚴而寫。 當週單元討論 請比較〈送報伕〉與〈牛車〉兩部小說表現手法的相同點為何?並以講義的段落頁數為例證,實際列舉兩部作品表現手法不同之處。
日治時期:楊千鶴〈花開時節〉選讀與賞析 篇名所使用「花開」一詞,帶給人希望,如生命的綻放,感覺未來是多變不可限的。主角的創新思想或勇於抵抗強權、不畏流俗的行為,不僅展現了當時女性的自主意識,亦足成為現代女性的借鑒。 當週單元討論: (1)「花開時節」的「花開」所代表的意涵為何? (2)小說中以女性的自覺為主要描述對象,但是否真的擺脫父權?
*6.4/1校際活動日(休假)
*7.4/8 日治時期: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選讀與賞析 此作品於1937年獲得日本知名文藝雜誌《改造》的年度小說佳作獎,作者透過人物對話傳達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呈現陳有三等處在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知識份子的心境。文中揭開空間與身份認同的問題,主角在「身份被架空」、「追求新身份」到「雙重失落」的過程,正是被殖民者的悲哀。 當週單元討論: (1)木瓜樹在小說中出現幾次?其象徵意義為何? (2)若處於殖民統治時期,高等職位與堅持理想,你會如何抉擇?
*8.4/15 期中小組報告成果分享(一) 觀摩與回饋
*9.4/22 期中小組報告成果分享(二) 觀摩與回饋
10-18週台灣戰後時期小說選讀與賞析;觀摩與回饋 *10.4/29 戰後時期:王禎和〈香格里拉〉選讀與賞析 「香格里拉」代表理想世界,藉此來運用反襯的手法,對照現實生活中悲情的母子。作者曾說作家應該寫他最熟悉的東西,這樣作品才有生命與感情,讀者也才有親切感,會產生共鳴。外文系出身的王禎和是現代主義興盛期的台灣作家。他的小說角色多是鄉土人物,卻大量使用現代主義的手法,如意識流、內在獨白、語言的扭曲等。以嘲弄式的語言,描繪小人物進退兩難的困境。他形塑小說人物卑微不堪的處境,卻以喜劇方式表達出深沈的悲憫與哀傷。 當週單元討論: (1)「香格里拉」在小說中有何象徵意義? (2)在當時年代裡,女性以何種態度處理受制於環境下的壓力?
*11.5/6 戰後時期:黃春明〈蘋果的滋味〉選讀與賞析 作者用輕鬆幽默的筆法,呈現對比與諷刺的效果,如美國上校豪華的大轎車,與阿發的破舊腳踏車,以及家人所住破舊、凌亂的違章矮房,與寬闊、整齊潔白的美國醫院都形成強烈的對比。蘋果的滋味,其實是酸,卻強說是甜,反映了當時代一般平民百姓的複雜心情,刻劃當時候台灣人在美援下的矛盾與悲涼。 當週單元討論: (1)「蘋果」在小說中的象徵寓意為何? (2)作者將大量的閩南俚語置入文本中,造成何種閱讀感受? 黃春明〈蘋果的滋味〉電影版 小說與電影的藝術表現手法有何不同?
*12.5/13 講義:林淑慧,〈日治時期啟蒙運動的再現-鍾肇政《滄溟行》、李喬《荒村》的歷史敘事〉 以大河小說為例,探索台灣歷史小說的創作背景、歷史事件、社會情境,並分析小說中的象徵、意象等文學美感要素,以及虛構 / 寫實等藝術表現的議題。 台灣大河小說常結合真實與虛構的歷史敘事,呈現關於人類命運與理想的思考。如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李喬【寒夜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滄溟行》及《荒村》,運用「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農民組合」等相關史料,再現家族參與當時啟蒙運動的情境。將帶領學生探討小說中台灣文化協會與農民運動史料的轉化、演講的氛圍與啟蒙意義,以及主題人物的真實與想像等層面。同時參酌相關一手檔案、文獻,分析小說中的情節編織技巧,詮釋其歷史敘事的特殊質性,並探析作家如何藉由小說人物的言論及行動,想像日治時期台灣群眾的啟蒙思維。 當週單元討論: (1)作家是如何有意識地消化龐雜的史料,再現這段台灣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2)又是以何種虛實交錯的寫作手法,想像或建構歷史的脈絡? (3)「鱒魚的夢」所代表的象徵意義為何?
*13.5/20 戰後時期:白先勇〈遊園驚夢〉選讀與賞析 此小說有兩組對比人物,多象徵與隱喻,極講究藝術性。今、昔,是此篇小說的主線,緊扣著赴宴前後的心緒起伏鋪陳。「錢」夫人是諷刺嫁給錢鵬志是為榮華富貴、「夢」多寓潛意識,從夢中驚醒而以倒嗓作結,她在南京如戲如夢的人生也愕然終止。在今昔對比,驚夢中與鄭參謀歡愛之「生」與錢鵬志「死」之對照間,映照出錢夫人的流離感。 當週單元討論: (1)作者如何使用意識流技巧來鋪陳故事? (2)故事中角色的相互關係為何?如果周遭的朋友之間產生情感糾葛,你有何建議?
*14.5/27 戰後時期:拓跋斯.塔瑪匹瑪《最後的獵人》選讀與賞析 小說中蘊含原住民文化元素,及神話傳說等象徵的應用。創作意圖是對原住民狩獵權被剝奪的一種控訴,比雅日主角始終為過去的榮耀感到驕傲,唯有在山林裡他才能感到自在,最後卻被警察先生的偏見和假公濟私的行為,剝奪這一切。究竟真正破壞山林的人是誰?隨著強勢文化的出現,導致弱勢文化逐漸失落,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重新反思。 當週單元討論: 1.為何比雅日堅持「不是農夫就是獵人」的傳統?作者將小說命名為「最後的獵人」,其中涵義為何? 2.如何兼顧現今原住民的處境與環境倫理的議題?
*15.6/3 講義:林淑慧,〈遠遊的共鳴:《兩個芙烈達‧卡蘿》、《驅魔》的自我定位〉 施叔青在這些遊記書寫中皆藉由共性與他人對話,從失衡的自我認同中,企圖重新找尋平衡。《兩個芙烈達‧卡蘿》中遭逢車禍事故的女畫家,仿如於政治現實社會中受到創傷的自己;又如《驅魔》中繡菱母女,如過去身陷青春期壓抑與中年焦慮的自己。綜觀兩部小說皆是找尋自我身分認同,在陌生的地方,聯想熟悉的人事,以引起讀者共鳴。 當週單元討論: (1)如何從遠方與自己的家鄉台灣相參照? (2)如何藉由隱喻創作,驅逐心魔並自我實現?
*16.6/10 講義:林淑慧,成長之旅:《邦查女孩》的生命敘事 「成長小說」或稱為「教育小說」,主角的成長是一場生命的學習與生命意義的追尋之旅。甘耀明《邦查女孩》鋪陳人物於社會的歷練,於集體的關係脈絡中理解生命,值得以生命教育的觀點加以詮釋。主角古阿霞面對人生的衝突、生命情境的抉擇,協助友朋走出自責的創傷,彷如歷經通過儀式而邁向更具智慧的階段。作者以森林為台灣自然環境的象徵,透過走訪林田山林場及閱讀文獻,藉由想像及反諷,鋪陳1970年代中央山脈的伐木景象。小說中的人物在旅遊的過程中成長,尋找生命的存在價值;同時隱喻自然與人的相處之道,以及實踐生命的永恆意義。藉由素材編織、重組,傳達生命的價值,引發讀者的同理心。本文從旅遊動機與路線、旅行與生命敘事兩層面,探討成長小說如何詮釋追尋生命意義的主題。 當週單元討論: (1)小說中的主角如何藉由旅行不斷學習與自我成長? (2)小說如何結合旅行與生命敘事的素材? *講義:林淑慧,移動心境與文化認同:《幸福之葉》的台灣茶業想像
*17.6/17 自主學習 學期課程統整及成果分享 觀摩與回饋
*18.6/24 自主學習 學期課程統整及成果分享 觀摩與回饋 |
|||
教學方法 | |||
方式 | 說明 | ||
講述法 | 教師導讀及講述重要概論及理念 | ||
討論法 | 全班分組研讀小說主題,依進度報告並於Moodle參與討論。 | ||
問題解決教學 | 教師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動力。 | ||
合作學習 | 分組期中報告 | ||
媒體融入教學 | Moodle之教學設計 | ||
專題研究 | 另類閱讀理解方式。 | ||
評量方法 | |||
方式 | 百分比 | 說明 | |
作業 | 30 % | 每周閱讀文本、資料蒐集與整理的分組報告 | |
課堂討論參與 | 50 % | 出席、課堂發表、資料蒐集、討論 | |
專題 | 20 % | 依據分組期中及期末專題的成果加以評量 | |
參考書目 |
1.教師自編講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