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學年第2學期課程綱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0944 課程學制
科目代碼 03UG033 課程名稱 飲食文化與食育
英文名稱 Dietary Culture and Food Education
全/半年 必/選修 通識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通識
領域類別 97-105入學:公民素養與社會探究 ;106-108入學:公民素養與社會探究 ;109起入學:社會科學
課程簡介 飲食文化是指特定地區或社群人們共享的飲食方式,包含行為、認知、物質等層面。食育則是培養良好飲食習慣、飲食知識的教育,藉由食育,能瞭解食物來源、珍惜食物資源、辨識食物真偽,進而提升食品安全與落實食物正義。近年來食育在許多國家廣受重視,國內亦漸發展「食農教育」,本課程的目的在結合飲食文化與食育,從飲食文化的生產、流通、消費,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飲食文化等多個層面,提供食育相關的知識與實踐方案,不僅培育良好的飲食觀念、建立健全飲食的基礎,更讓學生將來有能力在學校內外進一步推動食育及臺灣飲食文化。
課程目標 對應基本素養
1. 瞭解世界主要「飲食文化」的影響要素與食育執行現況 學士:
 2 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
2. 理解全球及臺灣之糧食問題、食安議題的成因並探究解決方式 學士:
 3 批判反思與人文涵養
3. 探究不同飲食文化中的飲食傳統、品味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飲食文化 學士:
 4 美感體驗與品味生活
4. 關懷食品安全、食物正義、糧食危機等議題並提出改善的實踐方案 學士:
 8 社會關懷與公民實踐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陳玉箴
教學進度與主題

*請選課及欲修課的同學務必在第一週到課,瞭解完整課程說明及進行分組。

2/23第一週  課程介紹與分組

3/2第二週  「飲食文化」的影響要素

3/9  第三週  飲食知識查核:如何掌握正確資訊

3/16 第四週  殖民、移民與食物的旅行

3/23 第五週  國族料理的形成

3/30 第六週  食育講座I (飲食文化的田野調查)

4/7 第七週 放假

4/13 第八週   食育發展現況與重要議題

4/20 第九週  期中考週

4/27 第十週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飲食文化

5/4 第十一週  臺灣飲食文化的特色

5/11 第十二週  食育講座II(魚食育)

5/18第十三週  食物正義:糧食不均與剩食

5/25第十四週  食育講座III(食農傳播)

6/1第十五週  期末成果發表I

6/8 第十六週  期末成果發表II

6/15 第十七週  繳交全部作業

6/22 第十八週  成果反思與自主學習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教師講授課程主要內容
討論法 設計主題作業,要求學生先行蒐集資料並在課堂進行討論,各主題均與世界飲食文化與食育現況相關
實地考察、參訪  
媒體融入教學 以影片、多媒體素材輔助教學、強化教學效果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30 % 飲食記錄兩份
課堂討論參與 40 % 出席記錄、課堂筆記與討論作業。(無故缺席將酌扣總分)
專題 30 % 分組調查採訪期末報告
參考書目

Beardsworth, Alan, & Keil, Teresa (1997). Sociology on the Menu: An Invitation to the Study of Food and Societ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Bee Wilson著;周繼嵐譯(2012)《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新北市:遠足文化。

Belasco, Warren James, & Scranton, Philip (2002). Food Nations: Selling Taste in Consumer Societies. New York: Routledge.

Cury, Philippe、Yves Miserey著;李桂蜜譯(2010)《沒有魚的海洋:揭發超級掠食者的大屠殺真相》北市:日月文化。

Cwiertka, Katarzyna J.著、陳玉箴譯,國立編譯館主譯(2009)《飲食、權力與國族認同: 當代日本料理的形成》台北:韋伯文化。

Debevec, Liza and Blanka Tivada (2006) Making connections through foodways: contemporary issues in anthrop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food. Anthropological Notebooks. 12 (1): 5–16.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13) FAO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3: World food and agriculture. FAO.

Garth, Hanna(ed.) (2013) Food and identity in the Caribbean. London ; New York : Bloomsbury Academic.

Goody, Jack著,楊惠君譯(2004)《飲食與愛情: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史》臺北市:聯經。

Haslinger, Ingrid著、薛文瑜譯(2014)《諸神的禮物:馬鈴薯的文化史與美味料理》。新北市:遠足文化。

McWilliams, Margaret (2011) Food around the world: a cultural perspective. Boston: Prentice Hall.

Moore, Geoff (2004) The Fair Trade Movement: Parameters, Issues and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Vol. 53, No. 1/2, pp. 73-86.

Nützenadel, Alexander and Frank Trentmann (Eds.) (2008) Food and globalization: consumption, markets and politics in the modern world. Oxford; New York : Berg.

OECD. (1999, June). Policy brief: Modern biotechnology and the OECD. Retrieved March 1, 2015, from http://www.oecd.org/science/biotech/1890904.pdf

Patel, Raj著,葉家興等譯 (2009) 《糧食戰爭(Stuffed and Starved: Markets, Power and the Hidden Battle for the World Food System)》。臺北:高寶國際。

Pilcher, Jeffrey M. (1998). Que Vivan Los Tamales! Food and the Making of Mexican Identity.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Sarah Rose著;呂奕欣譯2014)《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臺北:麥田。

Tristram Stuart著;李靜怡譯(2012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臺北市:遠足文化。

United Nations (2011) The Global Social Crisis: Report on the World Social Situation. (可下載於http://www.un.org/esa/socdev/rwss/docs/2011/rwss2011.pdf

Warde, Alan, & Martens, Lydia (2000). Eating Out: Social Differentiation, Consumption, and Pleasure. Cambridge [Engl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4)Advancing food safety initiatives: strategic plan for food safety including foodborne zoonoses 2013-2022.(可下載於: http://www.who.int/foodsafety/publications/strategic-plan/en/#

日本食育基本法法條原文:http://www.ron.gr.jp/law/law/shokuiku.htm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2015)《菜籃子革命:從共同購買到合作找幸福》,臺北:廣場出版。

江素慧(2011)〈全球食物體系與人類健康暨公衛危機之關連:分析架構建立之初探〉《全球政治評論》35期,81-110。

李豐楙(2009)〈節慶祭典的供物與中國飲食文化:一個「常與非常」觀的節慶飲食〉,《人神共歆:宗教與養生飲食》,頁15-53。台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林倖妃(2013.4)〈高麗菜啟示錄〉《天下》519期 ,頁88-101。

林富士主編(2010食品科技與現代文明臺北縣板橋市:稻鄉。

施舜耘、曾淑霞(2008)〈全球糧食危機面面觀〉《國際經濟情勢雙週報》第1653期,頁5-13。

洪德欽(2008)〈消費者權利在歐盟基改食品標示之規定與實踐〉《歐美研究》38卷4期,509-578。

陳玉箴(2014)《大碗大匙呷飽未?》。臺北:聯合文學。
陳玉箴(2015)《飲食文化》。臺北:華都。

陳玉箴(2020)《「台灣菜》的文化史》。新北:聯經。

陳建宏(2005)〈日本「食育基本法」之概要〉,農委會。http://www.coa.gov.tw/htmlarea_file/web_articles/4881/0906.pdf

監察院編著;程仁宏等調查研究(2011)《監察院九十九年度我國食品安全衛生把關總體檢專案調查硏究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版權所有 © 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